2007年8月11日星期六

S.S. Van Dine《班森杀人事件The Benson Murder Case》读后





范达因的作品应该是注重解谜的,其实这部作品主要关注的也是理性的分析和推理(当然这种分析和推理未必是物质性的,后文会详述),不过在前半部分的阅读过程中,给人的感觉有点社会派的味道。情节的展开更多地似乎是通过相关的人物关系的网络铺展开来,而不是主要通过案情的逻辑线索摸索前行。其实艾勒里.奎恩的一些作品也会给人这种关系,也许这是当时的地理和时代背景的原因,这种氛围更能吸引当时的读者。不过这种社会派的面纱只是周边的表象,其内在的本格特质还是不容置疑的。
这部小说来玩性格分析,一开始稍微来了一点身高的分析,这点容易让人想到《Y之悲剧》。里面也有不在场诡计,不过那只是一点小诡计和巧和。同时还有类似社会派的利益冲突。不过这些不是主打,主打是性格和心理分析。这种类型的小说也不是第一次碰到,在古典本格里面就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底牌》(Cards on the table)。性格和心理分析很容易使人质疑其严谨性。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种心理上的分析本来就只具有概率上的参考性,而作为小说,我们主要是体会从心理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趣味。
但是在小说中进行心理分析,必须有很好的进行心理分析的对象,这对于作者描绘人物的文学功底是个很大的考验。《底牌》里面,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对于现场的各个凶嫌进行讯问性的对话揭示出个人的典型性格特征,有些地方还是有点值得玩味的。但是在这部小说之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似乎不是十分鲜明,许多时候只是在分析案情或是进行推理的时候通过作者第三方的白描式概述来交待人物的性格特征,给人的感觉是为前文不充分的人物描述进行补救,推理的震撼力也因此打了折扣,这就有点类似于侦探在最后推理时才告诉读者其在之前已经掌握了某些线索。
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黄金时期作品。
——————————————
相关内容
情节:New York dilettante Philo Vance decides to assist the police in investigating the death of another man-about-town because he finds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crime of interest and feels that they would be beyond the capacities of the police, even those of his friend District Attorney Markham. Vance investigates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the body was found and reconstructs the crime sufficiently to determine that the murderer is five feet, ten and a half inches in height. Together, Vance and Markham investigate Benson's business associates and romantic interests until Vance manages to pierce the murderer's alibi for the time of the murder and force a confession.
《菲洛·万斯探案集》创下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图书销售纪录,成为一战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硕果仅存的经济奇迹之一,并因此开启了美国推理小说黄金时代。因之改编的电影是同时代最具票房价值的好莱坞电影,布鲁斯、鲍威尔等影坛巨星无不因出演片中主角而名扬天下。
范达因(S.S.Van Dine),美国推理小说之父,《菲洛·万斯探案集》是他惟一的代表作,也是古典推理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他将推理小说中的理性成分演绎到极至,这个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范达因所撰写的《推理小说二十条守则》是推理小说史上最全面、最完整、最严谨的写作戒律,同时也被奎恩等后来者奉为指导其毕生写作的“圣经”。


1 条评论:

匿名 说...

黄金时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