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8日星期二

错位之上的错位--西泽保彦《人格转移杀人》读后(不泄底)

错位之上的错位--西泽保彦《人格转移杀人》读后(不泄底)

By OFplusAND (Forhiding)

--------

书名:

人格转移杀人

人格轉移殺人

人格転移の殺人

Murder Case of Personality Transference

----------

作者:

【日本】西泽保彦/にしざわ やすひこ

-----------------------------

硬科幻VS硬推理

----------------------------

西泽保彦的许多推理被称为SF推理,而这本《人格转移杀人》也属于此。这是我读的第三本西泽保彦的作品。第一本是《死了七次的男人》,也属于SF推理,不过该书的SF成分偏软科幻,主要用于为主角获得推理线索素材提供机会和布置诡计;我读的第二本西泽保彦作品是《解体诸因》,这本作品与SF无关,偏日常推理,这点从大陆版童趣封面可以蠡测一番。而这本《人格转移杀人》,西泽保彦似乎有意加入硬科幻的成分,书中有专门探讨性质的关于实体论和反应论的硬科幻段落,似乎作者想交待一下人格转移设置缘起,至少是科幻性的,(《死了七次的男人》中则是直奔主题,介绍主角特殊体质的轮回规则),不过大多数读者应该只是将该书作为推理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看的,所以其实对于人格转移的(科幻)机制一般不会去纠缠,读者努力想要了解的是人格转移的规则,毕竟,虽然本书氛围比较轻松戏谑,但是对于推理的处理确是本格的,而开篇人格转移规则的介绍则是为本书的本格解谜量身订制了逻辑规则。

--------------------------------------

明确的规则和灰色的世界

-------------------------------------

新增加的超现实科幻规则,有效地占用了读者的大脑处理资源,从而相对减少了用于琢磨推理谜题和诡计的脑力资源(当然某些重度爱好者除外),读者会努力适应新规则下的新情境,而正因为需要适应,所以对于这个新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去主动地接受。

当众多推理读者经受了众多叙述性诡计暴风骤雨的洗礼之后,阅读推理小说时经常会有像被害妄想倾向般地怀疑一切,但是这些超现实的科幻新规则以及在新规则下呈现出的新情境,却绝对会比可以说是袒裼裸裎的日常现实世界更有效地分散读者的怀疑力。

其实利用科幻设置新的条件和规则是一回事,而在这些条件和规则下布置怎样的具体情况又是另一回事。就像描述卫星的力学定律是一定的,但是太阳系中每个行星拥有的卫星的具体情况却可以大相径庭。但是而读者在忙于咀嚼消化新条件和新规则时,很容易将新规则和新规则下的具体世界情景等同起来。而诡计就可以出在这个具体的情景上。再多说就泻底了。

-------------------------

错位之上的错位

------------------------

看过的这三本西泽保彦的书中,可以说都有错位的设置。《死了七次的男人》中主角可以没有记忆重置而经历多次相同的时间,而其他人的记忆都抹清重置了,这可以说是一种错位;《解体诸因》中的《解体照应》首与身是错位的;而本书则是人格和身体的错位。但是西泽保彦的诡计则是在这些已经明确宣布的错位之上再一次隐性的错位。一重错位已经能够很能促进读者的脑活跃程度了,比如本书许多人说要分辨清描写的人物到底是谁(包括身体和人格)已经很费神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来一次错位,诡计成功的概率(或者说是诡计不被猜到的概率)会很大。

------------------------------

古典动机的戏谑版

-----------------------------

本书介绍动机是通过快餐店的一场闹剧引出的。虽然这场闹剧很轻佻,各个人物对他人的爱恨似乎是以儿戏般的态度轻易决定的,但是西泽保彦通过种族、国籍、语言等元素,出色地构建起了红鲱鱼之间的动机网络,为推理动机提供了充分的可供琢磨的线索。西泽保彦以轻快地笔调,戏谑地呈现古典本格风格的纠缠动机。

---------------------

凶手请迅猛

--------------------

杀人游戏中,当大家闭着眼,而多名凶手对谁是死者犹豫不决时,法官可能会说:凶手请迅猛!本书不定时的多次轮回式人格转移也许让很多读者对阅读的复杂性有些生畏,但是凶手其实很迅猛,红鲱鱼数量的减少是以科幻般的速度进行的,而且是以非正面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小说中段时,读者的神经已经可以放松了,也许这种放松还可以让你更好地体味最后逆转的快感。

-------------------------------

内容简介(摘录)

一次突然发生的大地震,让当时正在快餐店里的6人进入了一个可以更换人格的实验空间。在这个不能逃出的、被隔绝了的空间发生了可怕的连续杀人事件,杀人法则沿着6人的人格替换,而犯人是以谁的人格行凶的呢,其目的又是什么?

作者简介

1960年出生于日本高知县,毕业于美国Eckerd大学,曾任教高知大学、土佐女子高中。1990年以《联杀》入围第一届鲇川哲也奖最终决选,1995年以连作短篇集《解体诸因》正式进入文坛,同年另发表两部带有科幻风格的推理作品《完美无缺的名侦探》和《死了七次的男人》,并陆续发表匠千晓系列、神麻嗣子系列等作品。其作多以超乎现实的独特构思为主题,解谜过程公平、合乎逻辑,好评如潮。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ih28.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542d3c0872b5db3ce92488f9.html

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

京极夏彦《铁鼠之槛》读后(微涉底)

京极夏彦《铁鼠之槛》读后(微涉底)

By Forhiding (OFplusAND)

书名:

铁鼠之槛

鐵鼠之檻

鉄鼠の槛

Barred Cage of Iron Murine

作者:

【日本】京极夏彦

【日本】京極夏彦

にほん】きょうごく なつひこ/Kyōgoku Natsuhiko

------------------------------------------------

童谣模式的禅宗版(本段微涉底)

------------------------------------------------------

横沟正史的推理小说经常会涉及诡异的传说(不管是考据出来的还是为了小说特意编纂的),而京极夏彦的小说已经被堂而皇之地冠以妖怪推理的名号,因此这本《铁鼠之槛》也少不了神秘主义的渲染(虽然京极堂的言论一直暧昧地时而嗫嚅时而厥词在科学和宗教之间,而未示以泾渭的亘绝,其较少需要为后期自我统一服务的心理调整),散缀在长篇炫博篇幅中的多起连续杀人案,除了被害人是僧侣之外,并没有强调这几起事件之间的连续性,看似也没有设置串起这几个案子的推理小说的经典元素—童谣,但是京极夏彦其实是把童谣这一古典推理元素替换为更加古雅的禅宗公案,这不啻是一种创新。

某首童谣在某一区域众所周知,依循童谣遂行案件,一方面使得小说散发出吸引读者的解谜氛围,但另一方面,由于需要足够多的血浆,不管侦探在不在场,都必须发生多起案件,这样反而显得侦探有点无能,使得作者多少会有些为难。

但是这次京极夏彦用禅宗公案,很好地回避了这个尴尬窘境,禅宗公案有着固定的典籍记载,使得后期的推理有据可循,但是拥有这种某一宗教分支下的分支的知识的人不会很多,所以不会出现大家都知道根据童谣接下去还会出现死者,但名侦探却阻止不了的矛盾境地。

同时,第一起命案,一方面是童谣模式的京极夏彦版本—禅宗公案模式的起始,却也融入了一些不可能犯罪的元素,虽然很简单很好猜,但是在这样一部因为炫博而节奏缓慢的推理小说中是不可或缺的,使得开场呈现出了正统的推理性。

--------------------------------

动机的希尔伯特空间

-------------------------------

由于涉及到流派驳杂的佛教(本作主要涉及禅宗,到后来也出现了其它宗派),京极夏彦为这些宗派设立了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超现实的聚集舞台—明惠寺,因此书中的动机也超越了传统推理的元素,比如金钱、名誉、报复、精神问题等,宗教派别也被纳入其中。宗教因派别而产生的惨剧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代,都是屡见不鲜的,各个宗教也都有过或者还延续着不光彩的历史,但是把相对来说(只是与其它宗教而言相对来说)还算温和的佛教作为凶案动机的肇端,京极夏彦在本书中又一次充分展现了其基于博学的创新性。禅、悟道(渐悟/顿悟)等这些极力使用不可证伪性来做遮羞布(不管成功与否)的宗教中的伪概念,使得推理小说中必然存在的起迷惑作用的红鲱鱼角色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关系(这些可以成为动机的基础)的编织有了更为广阔的背景。因此,小说一边炫博地介绍禅宗流派的知识,一方面也呈现了人物关系这一推理小说必不可少的元素。这样一方面读者既饕餮了丰盛的冷门知识,另一方面由宗教而纠缠起来的错综关系使得读者获得了极具新意的解谜乐趣。

---------------------------

炫博的阿斯伯格

----------------------------

充实的佛教禅宗内容的介绍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点无需多言。但是,和本人所阅读过的《姑获鸟之夏》一样,本书的炫博还涉及生理科学、精神科学、心理学,以及涉及多领域的思辨内容。不过,毕竟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涉及多领域的思辨,特别是涉及一些软科学的思辨很容易露短的,京极夏彦在这本书中似乎也不可避免,对于某些尚无定论的软科学领域的知识过于自信(虽然书中也提及,京极堂承认对于某些事情人类暂时的无能)。不过对于禅宗,京极堂却似乎完全拜服于其脚下,还一个劲地认输,这样的设定似乎有点不自洽。

--------------------------

口味的拈花微笑

---------------------------

本书中日本推理各种(重)口味元素,或者换种说法,八卦元素一应俱全。
 
 
 

----------------------------------------

内容介绍(本段来自网络)

中禅寺敦子为采访古剎,偕同鸟口守彦进入箱根荒僻深山,不料他们下榻的旅馆却在雪地中凭空出现呈坐禅姿势的僧人尸体。

京极堂受邀调查从土堆中挖掘出的书库,孰料其中不但满是禅学经典,更有「不可能存在的东西」,他所指为何?

穿着盛装和服在荒凉雪地漫游的吟歌少女,十三年来不曾长大?十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如何将僧人禁锢寺内十三年?向盲眼按摩师坦承自己杀人的和尚,却又改口说杀的是牛,自己是老鼠!

年代、派别来历及财源都不明的谜样古剎明慧寺,史书记载中遍觅无踪的明慧寺,寺内僧人接二连三死于非命,甚而巨鼠成群流窜、四处啃咬,向来气定神闲的京极堂遭逢前所未有的难关……

铁鼠”又称“赖豪鼠”,是平安时代末期说书人热爱的题材之一,据延庆本《平安物语》所言,白河天皇立关白藤原师实之女为后,人称中宫贤子,两人极其恩爱,因此希望能让贤子产下皇子,天皇听说三井寺赖豪阿阇梨法力灵验,故命其代为祈愿,并应允“事若有成,一切恩赐不难”。后赖豪阿阇梨尽心祈祷,拜此愿力,敦文亲王随之出生,天皇大悦,询问阿阇梨意欲何赏赐,赖豪阿阇梨答曰:“望得天皇敕许三井寺建立戒坛。”

天皇一时爽快应允,但是却忽略了其时三井寺于比叡山侧,天台宗延历寺即在此处,闻得天皇特许三井寺建立象征统率佛寺地位的戒坛,特别动用政治关系,向天皇进言,最终天皇觉得不可让天台宗分裂,于是收回前令。

赖豪阿阇梨闻得此变化,怒道:“皇子乃我费心尽力祈愿修验得来,如今天皇负我,吾今将其带至魔道去矣。”语毕,即不进粒米,终至绝食毙命。是时,天皇枕边出现一白发妖异僧侣,握持锡杖站立在床前,让天皇大惊不已,令比叡山僧侣祈福攘祸,可惜敦文亲王不到四岁便已死去。

据民间传说,赖豪阿阇梨将自己关到密室中,不修须发不剪指甲,一百天来不眠不休焚香诅咒,待得死去后,化为八万四千只巨鼠,有着铁般的牙齿、石头般的身体,一路往比叡山去,将佛像、经典尽数啮破。由于有着铁般的牙齿,因此鸟山石燕在《画图百鬼夜行》中将其称为“铁鼠”。

 
--------------------------
本全篇博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hxb0.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720c40ec5a2941dd2f2e21b9.html

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保罗•霍尔特《第七重解答》读后(不泄底)

保罗·霍尔特《第七重解答》读后(不泄底)

By Forhidng (OfplusAND)



-----

作者:

【法国】保罗·霍尔特

【FrancePaul Halter

------

书名:

第七重解答

La Septieme Hypothese

The Seventh Hypothesis

---------

年份:

1991

 

虽然看了霍尔特1987的出道作《第四扇门》(La Quatrieme Porte/The Fourth Door)后并未体味到黄金时期复兴的潜动(虽然在欧洲事实也略如此),但是由于对古典本格的强迫性偏执,这位西方当代的黄金复兴人的作品能够轻易灭活本人由《第四扇门》阅读而行成的对保罗·霍尔特作品的非正面印象所构筑起的免疫力。因此,网上评价颇高的这门《第七重解答》最终还是成功地激活了我银行账号的数据流、腕部肌肉的承重能量流以及树突与轴突间的信号流。

---------------------

诡计布置的梵高与莫奈

-------------------------------

本书开篇就渲染了哥特氛围,文字浅白,没有多余的描写性文字,以比较纯粹的叙述性文字快节奏的营造了哥特氛围,并省去所有前戏铺陈,直奔主题展现了垃圾桶消失尸体的谜题。不过,当阅读完毕,回过头来看这个垃圾桶消失尸体的谜题(以及那个瘟疫病人的消失谜题),很容易就明白了为什么接下来的章节突然偏转话题,讲述了剧作家和演员的那条线。因为这个诡计很容易被读者破解,作为开放性谜题,有一定推理经验的读者可以轻易给出若干答案,其中必然有本书的官方解答,读者之所以不能大概率地给出正确解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谜题现场只是给出了文字的描写,没有平面图,而且这些文字描写也过于简洁,略去了某些构成整个场景所必要的元素和信息,使得读者只能对这些元素和信息进行脑内补完,并且很可能在本书官方解答给出时,本书实际所指的场景与原先脑内想象的场景有些不同,而这些不同很可能成为自己否定原先已经想到的正确答案的关键因素。很可能垃圾桶诡计的官方解答许多读者的预期答案是同一类型的诡计,但是很可能这个官方解答还没有达到读者预期解答的复杂程度和精妙程度。因此,这个垃圾桶消失尸体的谜题虽然闪现着像印象派强调光与影一样弥散着哥特的气息,但是也像梵高或莫奈的某些作品一样,对于非光影的实在性存在着忽略。

-------------------------

诡计公平的薛定谔

-------------------------

关于瘟疫病人的消失谜题的解答,用到了某新发明的装置,很明显地违背了某些古典本格的戒律,书中既没有该装置的图解(岛田庄司的《斜屋犯罪》中给了建筑物的详细三位透视图,但在书中还是承认了存在不公平性),文字描述也很少,而且关于该装置行凶相关的关键部分,保罗·霍尔特也没有进行明确地描述,因此,本书的多重解答的一个逆转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拼凑出来的。读者不希望那个装置中解答行凶的关键部分构件是薛定谔的猫。

---------------------

细节设计的

阿尔茨海默

 

---------------------

在瘟疫病人消失的谜题中,在一定程度上,保罗·霍尔特对于在场每个人的位置和行为的描述又来了一次模糊处理,因此在第n重逆转解答(到底是n是多少,为了不泄底,就不说明了)中,凶手出现的时机,以及这个时机的形成,作者的设计实在是太草率了,其他人没有看到凶手当然是人在别处或者是关注于它事,虽然这些可以脑内补完,但这并不表示作者可以就此无作为,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其他人都时间静止而凶手直接乱入,虽然事实不是如此,但是作者这样的草率,阅读体验实在太差了。难道作者指望阿尔茨海默症来抹平这一切(这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超·杀人事件》中超高龄作者的那一篇)。

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形成鲜明对比的岛田庄司《出云传说7/8杀人事件》,该作整体布局十分宏大,同时在宏大的布局之上,每个车站、每条线路都各不相同,形成不同的谜题,如果说《奇想·天恸》是本格派和社会派结合的杰作,那《出云传说7/8杀人事件》就是宏大布局和细节布置完美结合的典范。

-----------------

多重解答的汉罗塔

------------------------

书名的七重解答的前六重其实就是简单的排列组合,书中草草带过,而之后的不断逆转所采用的模式就是,前面的n重布局都是某人精心设计的,然后接着逆转推理出前面的n+1重布局是新的凶手精心设计的,这样只要霍叔愿意,n可以趋向无穷大,而阅读的乐趣也会慢慢趋于无穷小。

 

不过,作为1991年的作品,还能够体味到这么浓厚的古典本格气息,尚属不易了,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气息,而岛田庄司引发的是日本新本格浪潮。

 

------------------

内容介绍

简介   · · · · · ·

深夜时分,一个奇怪的身影在街道上游荡。他脸色惨白,还有一个奇怪的长鼻子。见鬼!这好像是大瘟疫时期欧洲医生的装束…… 半个小时之后,另一个人俯身倒在一个垃圾桶上面。他仍旧是一副中世纪的医生的装束--黑色的披风,高礼帽,一根银头的拐杖,皮质的小药箱……而在垃圾桶里,竟然蜷缩着一具尸体,满脸都是惨不忍睹的毒疮……一九三八年的伦敦发生瘟疫了?不可能!赫斯特警官绞尽脑汁也无法找出另一种完美的解答……

作者简介   · · · · · ·

保罗·霍尔特

当代法国侦探小说作家,硕果仅存的坚持本格侦探小说创作的欧美作家,被誉为黄金时代侦探小说最后的捍卫者

霍尔特一九五六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亚尔萨斯省的阿格诺。一九八七年以《第四扇门》一书获得干邑侦探小说奖而正式出道。之后陆续创作以阿兰图威斯特博士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及其他系列作品,代表作有《第七重解答》、《达特穆尔的恶魔》、《恶狼之夜》等。霍尔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描写不可能犯罪的正统解谜之作,以密室、不在场证明、足迹消失等核心诡计为卖点,凭借异想天开的构思、缜密的逻辑推导以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解答征服了广大读者,成为当代欧美侦探小说作家中最为古典另类的一位,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本格侦探小说的领军人物。

 

 

http://www.images-chapitre.com/ima0/original/082/1161082_3094812.jpg

http://www.paulhalter.net/resumes/07hypotese.jpg


 


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竹本健治《匣中的失乐》读后(不泄底)


竹本健治《匣中的失乐》读后(不泄底)



书名:


匣中的失乐


匣の中の失楽


作者:


【日本】竹本健治


たけもと けんじ


------------------


授受与延拓


-------------------


这是四本中我阅读的第二本,前一本是《献给虚无的供物》,竹本健治与中井英夫授受之谊,使我在信目移眦之时,略感某些要素的相似,都数推理重度爱好者倾向的作品,不过本作《匣中的失乐》,将这种重度向进一步延拓了


----------------


退让与抽离


----------------


属于《献给虚无的供物》嗣后之作,沿袭的是爱好者为解谜而解谜,为推理而推理的推理控风格。是非对错、伦理评价、甚至是事实真相都似乎只是解谜网络蔓延途中过眼即逝的风景。当然,以上的描述未必代表贬义,只是个人对这两部作品的介绍。


两部作品中,人物们都事先先验地制定了未必以发现真相为目标、而是向经典推理戒律致敬的游戏规则,然后以此之名聚会进行推理。


《献给虚无的供物》虽然有着数次推理聚会,甚至向范达因《金丝雀杀人事件》和阿加莎·克里斯蒂《Cards on the table》致敬,很东方式地举行通宵麻将,但是总的来说《献给虚无的供物》还是以情节为驱动力的,变格诡异氛围的渲染、人物背景的挖掘、历史动机的显现,遵循着传统讲故事的脉络。


而本作《匣中的失乐》,不管是现实还是作中作的虚构,串联起来整部小说的似乎就是一次次的聚会。当然,现实中的第一起事件,小说还是叙述了一下尸体被发现的过程,但是很快就进入了聚会推理,而之后,推理聚会更是支撑起了整部作品的骨架,线索的发现、隐藏事实的揭露、抖落得漫天飘飞的炫学内容,甚至是连续命案事件的继续发生和凶手是谁,似乎都是依附在一次次聚会所凝聚起的骨架上的。


------------------


扬弃与成全


------------------


《献给虚无的供物》中有聚会中各人阐述自己推理的多重解答,但登场人物有限,解答风格也有限,而本作中的多重解答,心理欺骗、机械布局性格分析、叙述性诡计倾向、科幻倾向、超自然倾向、八卦伦理等各种推理和诡计风格十分博杂,当然有些风格的解答,比如科幻(或者说是伪科学)解答或装神弄鬼的超自然解答,十分牵强,明显是用来凑数的,但是,在一部作品中,没有毫无方向感的案件发生前的冗长前戏叙述,没有探案进行中的流程化的搜寻以及与当事人会谈,没有哥特式的变格诡异历史传说(当然不是指炫博部分),去这些枝蔓,直接无理由地锁定红鲱鱼(参加聚会的众人),踏镫进行推理,虽然少了严谨(毕竟推理小说是娱乐小说),但是达到一定程度的推理控们还是能够体味其中的乐趣(当然这种作品也只能偶尔读之,毕竟这本推理小说是对以往推理阅读经验的消费而不是推理阅读经验的积累)。密室设计得有没有新意没关系,毕竟这已经不是本书的看点了。


其实本书的最终决定版解答中,使用了貌似至今仍然得到现代科学明确定义的某个医学生理过程,使本书的兴味打了折扣。


不过如果忽略这点,本书各种推理元素无包装地散装式贩售铺陈还是能够时不时地唤起心中的共振的。最终版解答到底是什么在本作中似乎并不十分重要,其地位并不高于前面其它版本的多重解答,因此本作虚构部分的谜题没有给出最终版本也不是太令人在意了。其实,许多多重解答的推理小说的最终决定版(套用电影词汇导演最终剪切版,可以说是名侦探最终剪切版)逊色先前其它版本的解答。


-----------------


与炫博


-----------------


夹杂在多次聚会和多重解答之中,是大量的炫博内容,虽然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是为了炫学而炫学,不过本书中炫学内容实际十分广泛,与某些作品由于案件场景牵涉到某一领域而对该领域进行博识介绍不同,本作的炫学内容设计多领域科学(有些内容从今天来看有些过时需要更新)、伪科学、民间神秘主义,而且讲述得十分详尽,化学式、宗教符咒图式、曲线相位图一应俱全,当然,如此博杂的内容,肯定是见仁见智,有人喜欢,有人无法蹴读


-----------------


二元纠缠


-----------------


本书使用现实和虚构交替叙述的双线结构。这种叙述手法许多作品中都用过了。甚至相较与某些炫技的叙述手法,这种双线叙述结构十分不消耗脑细胞。但是,本书在现实与虚构相交替时,营造了一些表象,有时让人觉得本章内容是延续前章的现实内容,本章仍然是现实部分,或者相反,本章是前章虚构部分的延续,本章仍然是虚构部分;有时让人觉得现实与虚构发生了调换,原本以为的现实部分其实是虚构部分,或者是原来以为的虚构部分是现实部分。但这些都只是障眼手法,根本上本书使用了双线叙述手法,现实与虚构的表象性纠缠只是用来过载读者的脑细胞,但是这种过载和提供大量细节而使读者忽略关键线索的过载手法不同,本书使用的这种手法似乎纯粹地用来激起重度爱好者的快感。



总之,就像前文说的,本书阅读的乐趣是源于对以往推理阅读经验的消费而不是震撼于新的推理阅读经验



------------------------------


相关介绍


本健治


1954年出生于兵库县,曾就读东洋大学文学部,但因故中途退学。大二时期,开始于杂志发表推理作品,深受《献给虚无的供物》作者中井英夫赏识与推荐;23岁时开始在《幻影城》连载推理长篇《匣中的失乐》,初次亮相就让推理爱好者狂热。之后发表长篇「围棋杀人事件」「象棋杀人事件」「扑克杀人事件」「狂墙狂窗」「uroborosu的假信」「uroborosu的基础讨论」「妖雾的舌头」「沈睡森林的惨剧」。及短篇集「密闭箱子」。作品独特的恐怖的氛围受到着无上的称誉。

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保罗.霍尔特《第四扇门》读后(不泄底)


 

保罗



·霍尔特《第四扇门》读后(不泄底)


By Forhidng (OFplusAND)


 


 

书名:


第四扇门


La Quatrieme Porte


作者


【法国】保罗·霍尔特


FrenchPaul Halter


脑际隐约萦绕着亚森·罗平所先入为主浪漫地痕留下的法式推理印象,伴着深夜列车的颠簸,书页也随着机械转轴随和着的周期性不可逆热力学变化,飘然合起呈现出封底的帙帷。


-----------------------


清淡守规的哥特


-----------------------


顶楼的莫名脚步声、无人房间的灯光、降灵会,1987年获得干邑奖的《第四扇门》在神秘性的渲染上来说,就算在那个年代,也古典得有点过于墨守成规,缺乏锐进之态。在阅读的过程中,所有神秘元素的出现,对于作为阅读者的我来说都如早已接触过的数学模型一般,只是一个个现有的古典本格模型,脑部沟回间早已蜿蜒出若干备选解答。1987年获奖的作品似乎将故事设定在了1940年代。如果更早期的作品,考虑到历史的开创性,也许苛求度也没有这么高了,但是,接近上个世纪末的作品,似乎难填已被众多故事所极度拓深的欲壑。本来,当代的本格作品很难摆脱黄金时代的古典阴影,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当代的纯解谜推理难有作为。流派众多或融合代新元素或另辟蹊径的日本新本格或者是索性回归过去的历史推理,都是很好的典范。


但本作似乎只是重新炮制了一部具有黄金时代质感的作品,但它也仅限于吸取黄金时代的成就。但是,也许对于欧美推理来说,黄金时代只是一段美好的历史,但又没有类似日本新本格这样的解谜复兴,这部小说也许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


粗旷挥洒的古典


------------------------


《第四扇门》中大小诡计的数量众多,密度频繁,能够很有效地阻止读者掩卷休息,暗波涌动地撩拨读者翻页的速度,但是对于这些谜题的解答,显得粗旷随意,或对于细节的交代显得敷衍,从而无法挑弄读者回味推究的兴趣,比如某视觉错误诡计,或基本上套用了古典的解答模型,正如前文所说,对于那个年代的作品来说,这有点无法接受,但也许加上欧美这个地理因素,这些诡计的复兴式应用也许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


纠结刻意的巴洛克


---------------------------


《第四扇门》不光使用了众多的诡计谜题,解答上也使用了多重解答的逆转处理。个人一直觉得许多解答的逆转、甚至是多重逆转,在许多推理作品中可以说是缺乏推理性引起的。只要一切符合前文所有的细节,就可以作为一种解答,而无视其是否是唯一解答,进行(多重)逆转就很随意了。本作的多重解答的逆转的驱动力来自情节线的布置,通过情节的推进、事态的发展、人物的自我认识来推动逆转的产生。而最后某种意义上是情节外的逆转似乎有点偏离了解谜的本旨,留有一个准开放的结局,也许一部分读者会喜欢的。


书中关于胡迪尼的论述可以算作是和推理情节有关的炫博性内容。


----------------


相关介绍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末的英国,位于市郊的一座村庄?有一栋二十年前发生过惨案的大古宅,当时古宅的阁楼上发现一个被乱刃砍死的女人——阁楼呈密室状态。自此以后,那个阁楼?时常发出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以至于没有哪个房客敢留宿于此。直到一对降灵师夫妇的到来,他们宣称能够与阴间的死者对话。


于是其中一人决定在这间恶名昭彰的阁楼里住一个晚上,意图破解桀骜的游魂真面貌。门用蜡封上,然后用一枚刚刚选出的古币在蜡上作了标记。当门被打开后,竟然出现一具陌生人背后中刀的尸体。窗户是从内部上锁的。不久之后,出现了第二具被洁净白雪包围的尸体。凶手一次又一次上演了奇迹般的消失表演……


作者简介


1956年,保罗·霍尔特出生在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的Haguenau,历史上这是法德战争的惨烈战场。从小就喜欢阅读儿童推理的他,在十六、七岁时,已经读完英国作家「谋杀天后」阿嘉莎.克莉丝蒂(Agatha Christie)所有的长篇小说,当中他特别喜欢《艳阳下的谋杀案》(Evil Under the Sun1941)与《死亡终有时》(Death Comes as the End1945),这段阅读经历,是构成霍尔特创作方向的第一个关键。


原本霍尔特以为,读过克莉丝蒂后,再也没有让他佩服的作家了,结果竟偶然在书店发现美国「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的《耳语之人》(He Who Whispers1946),立刻被密室这种诡计深深打动,但卡尔的作品当时于法国大半绝版,于是霍尔特投身旧书店,搜集并读遍了所有被翻译成法文的卡尔作品。


霍尔特崭露头角是在1987年。那一年,他凭借《第四扇门》(La Quatrieme Porte)拿到干邑侦探小说奖。次年他以《Le brouillard rouge》获得法国冒险小说奖。霍尔特是法国人,但他却喜欢把故事设定发生在英国。因为他认为英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氛围的国度。


霍尔特目前已出版三十余本推理小说,泰半都是不可能犯罪(或称密室推理)题材,作品曾多次引介收录于美国《艾勒里.昆恩推理杂志》,亦深受推理风行的日本读者喜爱,多部作品引介至日本并获选「这本推理了不起」年度海外作品排行榜。其恪遵推理黄金时期的解谜推理笔法,被公认为约翰·狄克森·卡尔的接班人、法国的约翰·狄克森·卡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