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星期一

天童荒太《永远是孩子》读后(不泄底)


天童荒太《永远是孩子》读后(不泄底)


By Forhiding (OFplusAND)


 


书名:


永远是孩子


永遠の仔


作者:


【日本】天童荒太


 


------------------


沉抑的基调


------------------


双线交叠的叙述轨迹绵亘成宛如小说中石槌山的岩脉般厚重延长的篇幅。肇端自序章压抑扭曲的悲寂肆意地弥散在了小说场景的许多细节,不管是本该散发着人性温情的对老人的悉心照顾,还是本该彰显正义快感的罪犯逮捕,都淫浸在了被虽已逝去但任时刻萦绕啃噬着自我内心的无法抑制的无奈反思的自苦之中。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至少是广义上的推理小说),小说中有着不止一次的杀人事件,由于絮长的篇幅,很难不去推谁是凶手,根据童年阴影的暗示,我也基本猜到了凶手。但是,三位主人公的往昔与今时交织起的击节之叹早已褫夺了推理神经的电脉冲和几次逆转所激起的肾上腺素,阅读时想要推究的反倒是造成三个人各自悲剧的内心缘起


---------------------------------------------------


被动的积极人生与消极的自我防御


---------------------------------------------------


阅读这部小说很容易想起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童年的阴影,今的罪孽,两者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白夜行》中,男女主人公在童年阴影之后,似乎已无心去摆脱这些阴影烙下的痛苦,同时在自我的白夜之中,他人的痛苦和造成的伤害更是如草菅。而本作中,三人不管是由于机会、还是自我的努力,最后都从事正当甚至是崇高的职业。虽然他们实际上还是伤害到了他人,同时也更伤害到了自己,但是,他们本不想伤害别人。因此本作比起来,《白夜行》中锁闭在相互照映所形成的白夜之中的两位的所作所为,似乎太服务于情节和悬念了虽然《白夜行》的悬念也不是销量主打。而《永远是孩子》中,“动物园”的三个人很多时候伤害到他人,是由于对于已经受到的伤害进行的自我逃避式的心理封闭和自我防御,因此本作所引起的一声叹息更多的是出于他们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过去却无奈而惋惜地行差踏错,而不像《白夜行》更多的是来自纯粹的逆转而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却刻板地落入了“恶”的窠臼。


-------------------------------------


爱情成为悲情失格的砝码


-------------------------------------


本作今昔两条线索到最后都显露出了三人间的爱情,同时有些引起伤害(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举动都归结到了爱情上,这对于本小说似乎是一种降格。阅读时本来想探究一下这些举动和无奈结果的心理起因,但某些却简单地归结到爱情上,这不能不说有点失望。


 


总之,本作依旧可以归类为日式扭曲,当然比其它许多作品的日式扭曲少了点玄乎的歪理邪说,不过可能看惯了美剧《Criminal Minds》、《Lie To Me》旁观者式的冷静心理分析,对于这种煽染式的心理呈现总觉得不够直接。


 


---------------


相关简介


纯情少女久坂优希,坚信如果登上灵峰之顶便能“被神清洗罪孽拯救自我”。她和另外两个少年在登顶之后下山途中,好像被附体似的杀害了优希的父亲。三人把这个杀人事件密藏心中,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17年以后他们在命运之手的安排下重逢。后来优希的弟弟追究优希闭口不谈的“过去”,以及警方对优希身边发生的杀人事件的侦察,打破了优希平静的生活。然而,这只不过是最后的审判的序曲而已。


优希当了护士,那两个少年一个当了律师,一个当了刑警。围绕着优希的悲惨事件接踵而至。先是家中失火,灰烬里发现了优希的母亲。优希怀疑是弟弟放的火,惊恐万状;弟弟从词失踪。作为优希的精神支柱的长濑一郎和有泽梁平,对优希的感情纠葛也是扯不断,理还乱,互相猜疑,复杂纷纭。17年前的事件,被浓雾包裹着的深藏于灵峰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简介 · · · · · ·


天童荒太,1960年生于日本爱媛县。1986年《白色家庭》获第13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1993年《孤独的歌声》获第6届日本推理小说悬念大奖优秀作品奖,1996年《家庭狩猎》获第9届山本周五郎奖。



2009年10月31日星期六

泡坂妻夫《失控的玩具》读后


泡坂妻夫《失控的玩具》读后(不泄底)


By Forhiding (OFplusAND)


 


书名:


失控的玩具


乱れからくり


The Toys Out of Control


 


作者:


泡坂妻夫


あわさか つまお


Awasaka Tsumao


-------------------------------------


感谢Rickhunter大光明的推理聚会借我这本书,也是在那次聚会我才知道泡坂妻夫有着“日本的切斯特顿”之称。循序于通过看似离散地以玩具名标识的章节名称所串联起的故事线,情节之棹似乎引导着读者在作品的写作年代、古老的幕府年代和也许依旧痕存于每个人心底的童年时代之间游离让读者欣赏着沿途异色的风景,这些风景既透着异想天开的好奇纯真,也弥散着历史轮回的稗琐野趣,但依旧能够臻抵解谜的本格之岸。


-------------------------------------


叙事结构:磔裂与连续


------------------------------------


小说的十八个章节都以玩具名称命名,并且基本上每一章都会炫博地介绍一种或若干种玩具,玩具之间彼此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同时,作为本格向的长篇推理,很典型地,出现了连续杀人事件,但泡坂妻夫似乎也没有很卖力地用悬念之线或紧张的节奏将连续杀人事件的连续性进行明确地彰显、强化甚至升级为刺激肾上腺素的工具,因此案件之间似乎也是离散的。虽然这两个元素都呈现着磔裂之态,但两者都却徜徉在了连贯的故事线之中。虽然从范达因二十诫或诺克斯十诫的角度,赘絮的元素很多,不管是纯化学性的未名爱情、还是罚单与受贿的永世莫辩。不过总体上,故事节奏颇为流畅,如果你不介意玩具们弹幕般的穿梭于字里行间。


-------------------------------------


诡计:古典决定论与混沌


-------------------------------------


本段关于诡计,但同样不泄底,不过因为不泄底,所以可能因为那张不能捅破的纸而影响视线


本格推理必定诉诸于古典的决定论,各种版本的推理小说戒律对于严谨逻辑的要求似乎就能体现这一点,而就算某些反推理小说,似乎也只是弱化版本的决定论。当然,推理小说毕竟属于娱乐小说,严谨也最好只是把它看作是推理小说的一个看点而不是考据癖的诱因。本作的单个诡计基本属于柯南级别,但却由古典机械论串联成一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大布局。虽然我不喜欢那个天外宿命的设定,但是这个宿命设定却更加增添了这个布局被解答后所能感受到的精妙感。


虽然看到这个布局仍然想到反推理的混沌分叉,不过我是以娱乐的心态来阅读的,因此还是能很好地享受简化版决定论的乐趣


-------------------------------------


叙述:博识与主线的融合


--------------------------------------


前面文讲过本作穿插着大量的炫博段落,不过不同于某些推理小说的炫博,这些段落不能算作纯粹的字数段落,一方面玩具与整个案件的动机、诡计以及人物互动和情节推进都有关系,另一方面,关于玩具的历史的文字还是比较详尽和严肃的,这从对于各种玩具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的变迁以及相关的社会心理的映射可以看出(不知道作者有没有使用“伪造文献/证据”这一流行小说屡试不爽的法门),因此阅读起来本书没有那么地有轻小说之感。


-----------------------------


动机:嬉戏与功利


-----------------------------


《失控的玩具》的动机在扭曲盛行的日系推理之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了,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功利性动机,正如作品中提到的,玩具表面上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当然这是无视心理需求所得出的结论),所以本案的动机还是回归到了世俗的功利之中,虽然其后显现的老式历史传奇性似乎与本可敷衍出世态论调相比有点失格,当然这是锱铢性挑刺


--------------------


相关简介:


第三十一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长篇奖”


舞子受理的外遇调查,因为一个天外飞来的陨石,转而变成一连串的杀人事件。舞子越走进马割家的历史,就如同走进马割家封闭的迷宫,深陷其中无法脱身。受人操控、玩弄的玩具是致死的凶器,但是玩具的发条有停止转动的一刻,失控的人心,才是启动这一场连续杀戮的按钮……


《失控的玩具》是企图将人生、魔术、推理结为一体的作家泡阪妻夫的第二部长篇作品,也是第三十一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长篇奖”的得奖作品


 


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

有栖川有栖《瑞典馆之谜》读后


 

有栖川有栖《瑞典馆之谜》读后泄底)


By Forhiding (OFplusAND) 


 


书名:


瑞典馆之谜


スウェーデン館の謎


The Swedish Mansion Mystery


作者:


有栖川 有栖


假名 ありすがわ ありす


罗马字 Arisugawa Arisu


----------------------------------


掀卷目移于这本以白雪为色彩背景基调的作品之时,是在槐序炙伏之夏,但栖于空调热力学定律所营造的清凉之所,仍然能够戚戚然地感受本书虽赘琐但十分纯正的古典本格解谜之趣。


---------------


绰绰之博


--------------


本书的序幕,即标题为“Flash Back”的首章节,其实并未提供多少实质性的信息,只是为之后的作案动机先伏下显性的草蛇灰线,使最后作案动机的揭示显得不那么突兀。


之后,便开始了炫博性质的章节,从日本本土的五色开始,到契合书名的瑞典馆的介绍,并由此引出有关瑞典的风土人情的博识章节。虽然博痕迹明显,但是由于有栖川一贯的朴实而非技的文风,另外若干细节也与案情和推理有关,加之篇幅比起那些砖头级别的作品来说不算很长,读来倒也不是索然。


----------------


皑皑之璞


---------------


当在皑皑白雪的温馨家庭氛围营造之后,凶案总算发生了,虽然多少还是有些游离性的文字,但总的来说,一个纯粹、典型的朴质古典谜题跃然浮现在了皑皑白雪的单一性和五色沼泽脱俗性相互交互交织的远离世俗的背景之上,虽然发生凶案总免不了出现非正常和扭曲的因素,但是正如若干有栖川有栖的作品一样,读者很容易忽视这些社会性推理的元素,浸润在纯粹的本格氛围之中。并且本书的这种本格氛围,既不像某些社会派推理中的诡计,多少仍会羁绊着现实主义的奔波和繁杂,或是十分依赖于遗产或异样人伦关系等具有扭曲倾向的元素,阅读时,读者只关注着脚印、断裂的烟囱等谜题中的元素,剩下的就只有十分不易激起肾上腺素和神经突出间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原木小屋、踩下会咯吱作响的绵绵白雪等童话般的背景。这些童话般的背景隔绝了其它的干扰因素,让读者能够充分悠闲地享受这些本格元素的理性乐趣。


---------------


楚楚之实


---------------


某些推理小说的诡计越来越天马行空,有些诡计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故事背景越来越架空,抽象的诡计性和必要的故事性似乎处在了不同性质的液体萃取后所呈现的状态。本书的诡计虽然很纯粹,但是有着前文所述的烂漫背景,并与情节的布置相融合,所以,并不显得架空,反而为读者营造了独特的阅读氛围和感受。


同时书中还添设了一个关于河边取水的主线外谜题,虽然很简单,但作为这部似乎是从中短篇敷衍铺陈出来的长篇作品中的博章节中的调剂段落,既提神醒脑,不至于在瑞典风土人情的博杂铺陈中厌倦,同时也颇具趣味,让人想起了DS平台上的游戏《雷顿教授》系列,该游戏中主线案中串联了大量的与剧情无关的小谜题。


---------------


昭昭之络


---------------


本书的诡计属于古典本格范畴,也许有人会考据出本诡计的滥觞。不过,论公平性,本书可以说还是对得起仿国名系列的称号,虽然没有因式的挑战读者信,但是本书推理的线索在前文都有提到,并且本书没有乍舌的人际伦理关系和其它推理小说惯用的烟雾设置,红鲱鱼的数量也不是很多,远因动机的话基本上算是直接告诉读者的,因此这些线索也并不像某些推理小说,虽然告诉了读者,但是埋藏得很深,有了雪皑皑的白色印衬,线索似乎都很明显,只待读者来处理这些线索,所以猜到部分或全部真相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这并不削弱阅读的乐趣,因为这阅读与某些推理小说时根据之前的阅读经验套用真相而命中的情况是不同的。


---------------


捭阖之


---------------


案件的近因动机是融合在情节中的,属于巧合型的,而远因动机基本上是直接告诉读者的,不过这对读者推理出部分真相并不会产生很大的障塞,毕竟有推理阅读经验的读者基本都会怀疑出场的每一个人。也许某些读者会对为了近因动机而设置的若干小的神秘性事件感兴趣。我对于这些神秘性小细节虽然兴趣不大,但是阅读时还是察觉到了其可能与最后的真相有关。


--------------------------------------


相关介绍


为了寻找写作题材而来到大雪纷飞的盘梯的推理作家有栖川有栖,被邀请至当地人称为瑞典馆的小木屋,并遇上被深深哀伤环绕的杀人事件。他向临床犯罪学者火村英生请求援助,这对绝妙搭档将挑战这桩降临在美女姊妹画家身上的惨剧之谜。


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西泽保彦《解体诸因》读后


西泽保彦《解体诸因》读后



我的推理阅读就像每天必定搭乘的地铁一样从未间断过,最近翻了基本短篇集,其中之一就是这本《解体诸因》。


--------------


解体标题


--------------


不知道该书标题日文原文是什么风格,中文标题似乎散发着讲义式的正襟之态,瞥掠过该标题的中文读者很难不把该书与传统本格相联系。诚然,每个短篇都有着至少表面上恪守逻辑理性的解体之因作为磐基,不过作为夯实其岿然之本的推理之土似乎有些松散而浮乱地缀置其周。引发案件讨论的可能只是酒后八卦,而所谓的推理过程似乎只是随着可能并未涉足现场的安乐椅侦探的安乐椅前后摇摆而随意挥掷出的猜测。


------------------


解体厚重


------------------


之前看了爱德华.霍克的《不可能犯罪诊断书》、《西蒙.亚克的使命》以及大阪圭吉的《银座幽灵》,古典本格所崇尚的严谨理性构建起来的娱乐性厚重似乎反射性地在我脑中与短篇推理集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当看到西泽保彦的这本《解体诸因》时,这种娱乐性的严肃厚重似乎轻而易举地被类似东野圭吾《名侦探守则》中关于解体的某篇的抽离性调侃和赤川次郎性质的轻推理所瓦解。其实未必前三本短篇集的推理有多么严谨,只是作者或者是侦探的态度,是煞有介事的理性逻辑代言人,还是日常闲聊式的窥欲性推测。


-------------


解体期待


------------


之前看过西泽保彦的《死了七次的男人》,又目染了岛田大神的推介,不过刚娩出匠千巧的西泽保彦似乎还没有妊娠SF,带有阴性气质的八卦流言与带有阳性气质的酒后醉言也用日常生活的琐碎排挤掉了岛田流诡计的天马行空性,而濒临闹剧边缘的彪悍动机似乎也进一步轻小说化地解体了某些古典本格的偏执阅读期待。


----------------------------


相关介绍


《解体诸因》是一本以分尸为主题的连作短篇集,全书九篇故事中,各式各样的出场角色讨论着不同的分尸案与各种日常生活之谜,七篇看似完全无关的短篇推理故事、一篇以剧本形式展现的推理剧,最终都被串联在一起,在最后一篇得出一个惊人的事实。


《解体诸因》为「匠千晓系列」人物初登场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也是西泽保彦的初出版作品。「匠千晓系列」以四名年轻人为主角,描写他们自学生时代起参与的各项案件,目前日本已出版八本系列作。西泽保彦笔下人物刻画生动抢眼、对话风趣,搭配独特的谜团设计与出人意料的情节,在日本得到许多死忠书迷的支持,甚至为这些虚构角色制作年表、编撰作品用语小辞典。不过,与其说《解体诸因》为「匠千晓系列」第一作,不如说是第零作,也就是系列的原点,因为《解体诸因》的实质主角应该是「分尸」,匠千晓等人只是串联起九篇故事的配角。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有栖川有栖《双头恶魔》读后(不泄底)

 



有栖川有栖《双头恶魔》读后(不泄底)






书名:



双头恶魔



双头の悪魔



Double-Headed Devil



 



作者:



有栖川有栖



ありすがわ ありす



Arisugawa Arisu



 



想要淫浸地品呷和式化的奎因古典本格,卷首百来页的铺垫似乎挑战着你半途扔弃的底线。不过跋涉至中段拥有层进式的读者挑战和逐步抛出的推理解答让人逐渐能够触拂到有栖川调香师般散布的线索和建筑师般宏大精细的布局。



该书有一个贯穿总体的大诡计布局和三个小布局(诡计或推理)所构成。



------------------------------------------------------



贯亘全书的总体布局--恶魔基因的媾和体



-----------------------------------------------------



该书的主体布局并非原创,不过在经典的诡计布局之上进行了修饰和深化,使其更加复杂。同时,在这个总体布局之上也使用了强化版的暴风雨山庄模式,即两个看似相互隔绝的暴风雨山庄。



这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使杀人线索尚未完全展开之时,就营造出了悬疑氛围,当然,在有栖川有栖的书中,这种悬疑氛围是非重口味的古典本格悬疑氛围,另一方面,作为主体诡计所借鉴和深化的那个经典手段,本来是悬疑成份对于推理成份,有了看似隔绝的暴风雨山庄元素的加入,更多古典本格的元素就可以加入,从而使的作品更加符合日系奎因的风格。



因此,该书的总体布局就是升级版的某经典诡计布局和强化版的暴风雨山庄糅配媾和的产物。



-------------------------



诡计推理的多样性



-------------------------



在总体诡计布局的主线之上,点缀了三个布局,每一个具有一定的水准。而推测出诡计的手段也大相其异。第一个诡计的推理带有现场实验风格,第二个诡计则是不断逆转的头脑风暴流,而第三个诡计的识破则是对于细节的关注。也许,每个小诡计与华丽的境界都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识破诡计的推理却是在恪守本格风范的基础上,丝毫不雷同。



--------------------------



凶手推理的单一性



-------------------------



虽然有三起谋杀,但是推理犯人是谁是,似乎都把很多的笔墨泼洒在了时间上的不在场证明上,虽然有着空间隔离这个空间不在场证明的舞台,但传统的时间不在场明依然三起案件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有时候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



推理的递进性



-------------------



小说有三封挑战读者的信,这可以说是青出于奎恩而胜于奎恩。这种手法有些作家也用过,比如岛田庄司的《占星杀人》,但是那部作品第一封挑战读者的信发出后,并没有马上进入解答篇,而是继续给出一点提示。而《双头恶魔》则不同,每一封挑战读者的信都只是向读者挑战一部分谜题,而且在下一封挑战读者的信发出前,前一封信中所提出的谜题也基本上给出了解答,当然,隐藏在三起命案之后的整体真相要到最后才会公布。这三封挑战读者的信与其说是挑战性,而不如说像书中某一个诡计中用的手段一样,是一种引导。读者循着这三封挑战读者的信,既可以自己推理一番,也可以被动地体会谜题解答的条理性所带来的逻辑快感。



-------



篇幅



------



总之,虽然本作前半部分的拖沓有目共睹,但是不像某些作家,在开头抛出一个吸引眼球的谜题之后,马上停止该线索,获取介绍旅游胜地、或是回首童年往事、或是卖弄玄学,以及做其它一些CTRL CCTRL V所做的事,而有栖川有栖的作品虽然也都有纯稿费段落,但我读到的有栖川作品中,似乎这些段落都在作品开头,只要熬过开头,后面清新的古典本格之风会让我涤荡其中。



----------------------------



相关简介



一场以香气为基底的谋杀,是艺术的展现,



而侦探就是艺术的评论家!



借着旅行散心的麻里亚,应朋友之邀前往四国,没想到误闯位在深山中的艺术村——木更村,更在此暂住。得知此事的英都大学推理研究社的社员们,决定进入木更村,带回麻里亚,只是谁也没想到,竟是死亡艺术的开端……



「那抹香气缕缕不绝,芬芳、清冷而优美,仿佛天堂鸟满溢的彩色羽毛,将黑暗驱散;更从我体内引出一阵有如被春天柔馥的云朵包围的安详感。旧梦般的情怀全涌了上来。她低着头,闭上眼睛,深深地靠坐在椅子里。桌上一只已打开的香水瓶,全身进入芬芳的香海底……



入选1993「这本推理小说好棒!」、「周刊文春推理BEST 10



继《月光游戏》、《孤岛之谜》,江神二郎三部曲最佳代表作在庞大的谋杀谜团以及少见的三项推理挑战里,品尝有栖川有栖精心调配的香味推理!




2009年7月16日星期四

森博嗣《不会笑的数学家》读后 (不泄底)




森博嗣《不会笑的数学家》读后 (不泄底)

书名:

不会笑的数学家

不會笑的數學家

笑わない数学者

Mathematical Goodbye

作者:

森博嗣

もり ひろし

Mori Hiroshi







--------------------

在跋涉于几本与数学相关书籍的时间罅隙之中,零星拨冗地上下屈伸颈椎骨(台版书)舔舐完了该书。

--------------------

猎户座的蝴蝶吸引子

--------------------

虽然主线情节中尸体的数量为二,不管对于小说的物理厚度还是本格推理的戒律性潜规则,都会略略引发差强人意的喟叹,但是如果小说恪守“谋杀就是主谜题”的读者潜意识意愿,小说就成为了一部典型的馆模式的谋杀故事,虽然故事的质量到底如何很难说。为了保证谋杀这个主谜题的质量,不管是为了诡计的创新,还是为了避免某些元素的出现使故事的发展显得很突兀,小说在序章就抛出了猎户座雕塑失踪的谜题,并且这个雕塑失踪谜题一直贯穿故事的始终。而小说主线中的两具尸体则似乎成了“猎户座雕塑失踪之谜”主谜题上的附属谜题。也可能是由于作者森博嗣为了让主体谋杀更具本格解谜吸引力,刻意强调了“猎户座雕塑失踪之谜”这个附属谜题的缘故。作者的本意是强化主体谜题,但是最终效果却有点不尽然。这有点像数学中,决定性的方程由于对于初始参数的敏感性而呈现成内禀随机性,而套用一个用烂的名字,蝴蝶吸引子让事态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不过就算猎户座雕塑失踪是主诡计,但是这个诡计对于这么长的篇幅也简单了一些。其实我在犀川创平和西之园萌绘首次遭遇猎户座雕塑失踪的时候,就大体知道了诡计的基本原理,而当尸体出现后,我也就很自然地会去关注一些细节的描写来印证自己的想法。不过,虽然整部小说只有这么一个主体诡计,基本没有穿插附属性的小诡计,但是细节的布置却也似乎就像三星馆周围的场地一般,有点空空如也。

------------------

细节的拟合度问题

------------------

识破凶手的推理依据主要就有一个,在此就不泄底了,我一开始就想到了,不过感觉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太简单了一点。因此书中的人物一边在进行活动,我一边搜寻相关的细节,比如时间上的呼应、场所上的隐射,但是整个叙述就像一本一点都不详细的流水帐,我只是怀着心中已有的想法循着故事主线的潺流被动地往前,而无法从两旁的风景中获得些许潜伏性的伏笔,因此这样使得一趟本来就不以华丽诡谲为特征的清雅本格旅途少了很多的乐趣。而其它某些被刻意渲染的谜题性细节中,一些或只要猜到失踪诡计就毫无意义,另外的则是些基本的而且未经任何包装转换的经典本格桥段细节。

----------------------

诡计效率的最优化问题

----------------------

再回来谈谈失踪诡计,小说中使用了庞大的构架来实现这个失踪诡计,而我在阅读的时候,虽然诡计的基本原理很容易想到,但是使用的方式却用不着这么惊天动地,些许的装置以及某些心理的布局就足够了。这可能是旁观者清吧。

-------------

伦理的随机性

-------------

森博嗣的小说不止看过一本,日式的混乱伦理也不是没有令人乍舌地出现过,因此本作中再次出现,也无太多感慨了。

而小说中出现了一位数学家,这让喜欢似是而非地大放厥词的日本作品有了很好的大道理释放载体。看过美剧《Numb3rs》(《数字追凶》),片中的帅哥数学家主角虽然似乎是带有印度裔血统的美国人,而且剧集也很刻板印象地将他描绘为只关注于自己领域而不善于交际的普通人印象中的数学家形象,但通过温馨的家庭和自我乐趣的满足,显得真实而可爱。而且里面提到的数学还算现实(当然许多故事是硬往数学上靠),有本书《The Numbers Behind NUMB3RS - Solving Crime with Mathematics》专门介绍剧集中出现的数学。而这本《不会笑的数学家》中的数学则成了蜗居于地下的怪癖老头。里面提到的数学要么是算24点这种不高深的数学游戏,要么是直接跳过具体数学往玄学上靠,也许这就是日本特色吧。

-------------

隐函数的八卦

-------------

这部小说节奏进展缓慢,很多篇幅被萌绘和犀川的S&M八卦给占据了,这不是我的茶,但是应该有人喜欢。



----------------------

相关内容

简介

一场圣诞舞会在「传说中的数学家—天王寺翔藏博士」居住的三星馆举办。正当大家在观看天体运转模型时,矗立在庭园中央的一尊猎户座铜像突然凭空消失。当天王寺博士脱口而出:「谁能够解开这个谜?」时,铜像又再度出现,但是参加舞会的其中一位女性却离奇死亡。不仅如此,还在死者的房间里发现另一具尸体。应邀参加的犀川副教授与西之园萌绘,将发掘不可思议的杀人事件真相。

作者简介

某国立大学工学部助教授兼推理小说作家,于1996年以「全部成为F」荣获日本『Mephisto』奖,之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作品。其代表作品有「犀川&萌绘」系列及「濑在丸红子之V」系列。森博嗣在设定故事人物及舞台时,习惯将大量理科系重要因素带入作品中,因此,他的作品亦被称之为「理科系推理小说」。




2009年7月4日星期六

日剧《名侦探的守则》观后(不泄底)

 





日剧《名侦探的守则》观后(不泄底)


名探偵の掟


めいたんていのおきて


Meitantei no Okite


Conditions of great dectectives


原著:


日語原文:東野圭吾


假名:ひがしの けいご


罗马字:Higashino Keigo






PS:似乎剧集中经常被翻译的正宗推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本格推理,而某集翻译成的叙述陷阱似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叙述性诡计。


--------------------------


在徜徉在美剧隧透肌肤骨髓深彻膏肓的让人无法回避的生理血肉性的淋漓真实和日本推理不时纠结着神经网络扭曲连络和氤氲着霪霖异思的究极构想的或散发着窒息向或弥漫着轻小说向的日系本格文字之余,随手下载了这部《名侦探的规条》。之前看过一集《三十三分钟侦探》,感觉不错,但没兴趣追看第二集。而这部剧集由于有着东野破格原著,我也只得在从一而终和善始善终之间做选择了,虽然我不是东野控。


--------------


吐槽2.0


--------------


东野原著就是分章节分别吐槽恶搞各种类型的本格推理,负责这个任务的是名侦探杂交变异品种天下一大五郎和似乎变异突变不够只得克隆生成的大河原警部。在某些人眼中极具腐相的主配二角似乎很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地通过冷笑话吐槽着本格的辛酸和无奈。但是影像化的吐槽似乎既不兼容冷笑话,四十五分钟似乎也太漫长了点,因此女主猥琐地登场,成就了升级版的2.0吐槽。


------------------------


脑内补完小黑屋


------------------------


女主最大的功能似乎不是剧中所提的和男主发展被封建式的编剧秃笔所宿命的恋情,而是时不时地被两位男士揪进小黑屋,恶补本格的理论,体味本格的艰辛,学习选择性地无视本格的非本格特质。


一开始我以为这个小黑屋是用来非道德地华丽呈现古今中外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后来才知道小黑屋是紧急备用型的速效闭关修炼场所。而女主是该场所的只要针对对象之一,其次是男主,想想我们可爱的大河原大叔不容易啊。


---------------------


集中火力推倒


--------------------


由于原著每一章节短篇就是用来破格一种本格类型,因此影像化剧集在配备了猥琐美女主角、脑内小黑屋和其它一些要素之后,义无反顾地集中火力地推倒了肇端自欧美的本格推理,而且由于时间的充裕,通过新增各种细节使得破格更加彻底。不过会产生这种情况,表面上似乎是推理作家黔驴技穷,推理小说形式本身有硬伤,但是从另一面也说明读者在这方面的需求之广大,没有广大读者的需求,也不会有各路推理作家各自剑走偏锋,想出其不意的切中读者快感神经的命脉。


------------------------


细腻的简单粗暴


------------------------


由于火力的集中,因此情节许多时候直截了当得多,红鲱鱼的设置三位常驻角色都心知肚明是形式上的,情节的逆转也赤裸裸地告诉你是惯例性的,虽然这些简单粗暴只会让本格控更能享受围观吐槽的乐趣会心莞尔,而不会羸弱化他们的热情,因为资深的本格爱好者知道应该从推理小说中撷取哪些乐趣,而无视哪些传统或非传统的规条,但是细节的处理却是反吐槽,并戒律性的遵从规条,虽然许多地方会进行夸张的增益。配合人物和场景的专属背景音乐(美剧每集都换音乐),动漫式的连续人物脸部闪回强调和画面分割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本剧集的制作精良。记得有一集推理前,相关人物都到场,由于人数不够,硬凑了一些人物充数,侦探指出凶手前,每个在场人物(都被视作凶嫌)的脸部轮番闪过,并配以震撼的音响,随着闪过的红鲱鱼的路人甲特征越来越明显,配乐也越来越软弱,到最后完全萎靡了,喜感十足。虽然是粗暴的破格吐槽,但细腻似乎一直隐藏在某处的小黑屋中,随时会协助那简单粗暴的推倒显现更强地更能坚定推理读者本格阅读倾向的喜感,从而让破格显得更本格。


----------------------


凶手的非破格


---------------------


从男主随时会扭捏冒出的临阵逃脱的想法,女主小黑屋中卖命的装傻以及可爱大叔的屋内屋外(小黑屋)分裂行径,女配自始至终敬业地花痴,没人不在本格中破格,但是似乎只有凶手自始至终都只是在演一部普通的推理剧的凶手(似乎只有那位不在场证明先生偶尔露出一点对于完美的偏执来配合一下各位常驻角色所营造的破格氛围),而在真相戳穿后,各位凶手那些标准日本式狗血飞溅的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是一分钟都不能少。毕竟是日剧啊。


--------


美剧


-------


一部日剧竟然两次恶搞到美剧,一次是在两小时剧场那一集,女主穿上鉴识科制服,背景音乐是CSI:拉斯维加斯的片头曲,里面还刻意很拙劣地甚至是一点都不像地纯粹用以搞笑地夹杂了一些在CSI中经常会出现的照相机快门声音。


另一处是最后一集,关塔纳摩监狱中,大河原撩起衣服,显出一副幼齿向的越狱纹身路线图,然后越狱主题曲响起。


这两处太能植物性地引起呼吸系统发出咯咯的声音了,呵呵。


---------------------------------


相关内容:


剧情简介


男星松田翔太将会演出朝日电视台的四月新剧《名侦探之计划》,今次也是他首次主演连续剧。剧集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小说,东野亦是《神探伽俐略》的原作者,因此令《名》剧备受注目。翔太在剧中演名侦探天下一大五郎,他精通古今中外的各种推理方法,可是私底下却是个很老套的怪人,打破一般侦探剧的常规。翔太的父亲、已故影星松田优作,亦是演侦探而闻名,今次翔太「子承父业」,未知成绩如何?  


原著简介


  「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1997」第三名第18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赏候补作好像在哪里见过的十二件凶杀案。好像在哪里见过的名侦探天下一。无视于约定俗成之法则与规范的世纪大挑战。在揭开一切的谜底之后,推理世界里能剩下些什么?自称「头脑明晰、博学多才、行动力超群」的名侦探天下一大五郎,与总是小心翼翼地扮演推理小说配角的大河原番三警部,两人看似针锋相对,但在遭遇案件的时候,却又不得不聚头。不管是追求动机,或者破解手段,以致于最后掌握关键线索准备逮捕真凶,但是在一步步逼近真相之时,却也不得不抱怨――不过是杀个人,真的必须搞的这么峰回路转、扑朔迷离、麻烦到家,才能够令观众感到刺激有趣吗?另外收录曾于在《挑战者月刊》20057月号上揭载的东野圭吾访谈。


2009年6月3日星期三

黑克•塔伯特《地狱之缘》读后

黑克·塔伯特《地狱之缘》读后(不泄底)

Hake Talbot  <<Rim of the Pit>>

颠沛和寐憩所提挈的旅途之中,竟然在穿山隧道中和本书略有契合的哥特黑暗与萋萋峦嶂的间坳之中,把这本书看完了。之前也看过一些评论,这些评论的观点包括:本书散发着浓厚的哥特氛围;本书诡计众多;本书的诡计虽多但是并不是十分出彩;本书的大量诡计虽然不十分惊艳出彩,但是通过卓越的情节布置,让这些诡计引人入胜。其实,再想一下,情况不止如此。

---------------------

哥特式的诡计

---------------------

本书的诡计涉及通灵、死者的出现、传说中的恐怖之物等,无不散发出哥特式的神秘氛围。欧美的哥特传统让我联想到了日本的变格推理,两者似乎极为相似,比如恐怖的氛围、悚人的传说等,但是前者似乎只注重于感官的刺激,不管是异样的光线、引起神经反射的某些液体、还是其它视觉等感官元素,就算会让人心有余悸,但似乎也仅于让现代脑成像技术极易识别的范围之内,而后者似乎偏执地纠结于心理的扭曲。而同样如此,本书的诡计虽然无时不忘渲染哥特氛围,但是动机十分世俗的。因此,我才没有在车中阅读间隙掩卷瞭望窗外阳光灿烂的风景时依旧感到颈脖处寒风瑟瑟。

----------------------

诡计式的哥特,

----------------------

其实诡计的使用本身就是倾向于营造神秘氛围,但是使用诡计的目的却未必如此。诡计可以是预谋性的,用于制造不在场证明、误导死亡时间和死亡地点等,也可以是临时性的,用于案件突发后进行掩饰和拖延等,当然也有些诡计是由于巧合造成的。本书中的诡计,有临时性的,而且目的明确,且与杀人事件之间相关同样本书中的诡计也有预谋性的,但是这些预谋性的诡计的直接作用,似乎就是营造哥特式的神秘氛围,对于作案的完成不能说一点用也没有,但是似乎装饰性大于实用性,某些诡计纯粹是用来吓人的,当然,我这里指的是用来吓小说中的当事人,和主体杀人事件似乎有所剥离。

想起了岛田庄司同样是众多诡计集合的《奇想天恸》,里面的诡计其实原创性也未必很高,不过里面所使用的诡计,许多是与杀人以及杀人前后的行动密切相关的,然后再加上一些巧合作为佐料。

而这部《地狱之缘》众多诡计中与杀人直接相关的似乎并不多,许多诡计或是纯粹是用于哥特神秘性的装饰,或是放长线式一厢情愿性的心理陷阱布置(当然也营造了哥特式的神秘氛围)。因此,在类似哥特式彩色玻璃碎片的众多诡计散落和扫除(解决)之后,主体的杀人诡计似乎也有点随之淡忘了。不过也正是这些彩色玻璃碎片,才拼缀起撩人追阅欲望的情节线。

------------------------------------

相关内容

暴风雪中的新英格兰原野,一间孤寂的木屋。

黑暗之中,神秘的降灵会正在举行。灵媒艾琳·奥登受丈夫弗兰克之托,要召来前夫格里莫的亡灵,询问格里莫遗留林产的处理事宜。

亡灵真的在人们头顶出现了……此后,怪事层出不穷,直到最后,一把利斧劈向艾琳的头颅……

这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案件,要由玩世不恭的赌徒罗根·肯塞德一探究竟。

---------------

出场人物

卢克-拉瑟姆

雪莉-奥登/塞利-德扎内

罗根-肯塞德

杰夫 卢克的侄子

弗兰克-奥登 雪莉继父

沃尔特-奎因斯 和雪莉父亲一起走失的化学家

吉恩 两人共同的朋友

斯韦托扎尔.沃克 捷克人 魔术师

艾琳.奥登 继母

马杜尔.特鲁多 混血向导

皮顿-安布勒尔教授 人类学家

巴巴拉-达文垂 艾琳的客人

格里若-德扎内

艾伦-奥哈拉

老奈斯比医生

斯塔达克纳


2009年5月10日星期日

土屋隆夫《影子的告发(影子的控訴)》读后(不泄底)

土屋隆夫《影子的告发(影子的控訴)》读后(不泄底) つちや たかお 《影の告発》 Tsuchiya Takao 《The Betrayal of the Shadow》

台版商州出版的《影子的告发》在封面赫然印着孤高寡作的本格推理字样,但当逆向(台版书)翻卷过前缀性系列导言,正文铺面而来的是社会派的现实气息。
----------------------
社会派的表体
----------------------
肇端于以现代眼光略显过时的商场秀,到从涉案人员牵扯出的潜规则游戏引发的显赫背后的柜中秘骸或由于该潜规则的潜在伤害性所导致的无法弭除的不可逆性社会和人格心理扭曲,直到普通的热血检察官只身海陆空多维式破履寻访搜索,都弥散着浓烈的社会派气息。
----------------------
本格派的本体
----------------------
但是这些表面的社会派浓烈气息,并没有对冲掉蜗居于曲巷深处朴实本格的醇厚之源。封闭电梯中凶手、对于名片之谜进行的数学式的严谨排查、以及不在场证明头脑风暴式的枚举和逐一验证、。。、……都在广域性社会派的表体之中,坚实地包含醍醐式的本格精华
----------------------------
朴实诡计的混合体
-----------------------------
虽然小说的书名提示了书中所采用的众多诡计中的一个,但是这个诡计并不能构成这部小说的贯穿性主线诡计,小说中的诡计是离散式的散布在案情的各个时间和地理部分的。从现在来看,每个诡计都够不上惊艳的击节程度,但如果不是拘泥于考据流的偏执,也许某些诡计是后来许多经典系列的滥觞,比如《金田一事件簿》(有一个诡计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也许诡计具有本格坚实性,未必要突破华丽的临界点,虽然朴实,但只要小说主要围绕这些诡计(当然这是针对这部小说来说的,有些小说更注重于推理,但所指是一样的)进行,而不必衍生过多的枝蔓,像我这种偏好古典口味的本格控也就满足了。
--------------------------
巧合性的镶嵌体
-------------------------
预谋性和巧合行似乎是推理控争论的焦点。某些推理同人似乎对于巧合很是排斥。我觉得,只要巧合是根据线索推理出来的,事实的真相是否只是巧合并不重要。巧合并不一定意味着对于事件神秘性的硬性凑数和敷衍了事。看过三部《CSI》的一些集数,通过鉴识证据推理出来的巧合性真相绝对会让某些人下颚骨脱臼成为非巧合性的必然事件。
当然,这部《影子的告发》里面的本格看点也有是通过巧合来处理的,而且处理地也十分一般。不过这些非出彩的巧合性解答镶嵌在纯本格性的执着之中,也可以说是瑕不掩瑜。
---------------------
直觉的先验体
---------------------
前文说到虽被誉为“孤高寡作的本格推理小说大师的巅峰之作”,但是社会派缟幕似乎朦胧地笼罩全篇,因此热血检察官千草面对于施害于在茫茫人海只能无奈地成为万千草菅中的一员的受害者的凶手也只能先验的进行直觉确认,然后再进行验证。看过一本关于哲学和数学的书,许多数学的发明萌蘖于直觉,但是现实却证明没有错。作者回避性的将这一现象的解释扔掷给了自己似乎有点鄙夷的带有玄学思辨色彩的哲学。
而推理小说中这种先验直觉加后验验证已经成了一种虽然未必迎合所有读者口味的屡试不爽的典型模式,更有甚者偷懒性地应用具有冒险性质的试探戏码来进行验证,后者我比较不屑。不过前者在社会派中经常出现,热血警探热血地奔波只为热血地证明冷血的罪案。不过,由于本小说具有本格的基底,锁定的凶嫌部分是由于先验直觉,部分也是由于本格性的排除法。
---------------------
意识流的前体
----------------------
小说每章前都有一段意识流的文字(因涉及泄底,就缠绵了),虽说和动机有点关系,而且也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不过对我来说感觉一般。
------------------
-------------------
相关内容
简介 · · · · · ·
  孤高寡作的「本格推理小说」大师巅峰之作
  荣获第十六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杀人必然违法,但什么样的人,人人得而诛之!
  
  光阳学园校长城崎在客满的电梯里惨遭杀害,众目睽睽之下却无人目击!
  死者只留下一句「那个女人‧‧‧‧‧‧在‧‧‧‧‧‧」和口袋里一张摄于十三年前的照片,以及地上一张名片而已。
  手巧妙利用拥挤的人群作为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人!
  那句「那个女人‧‧‧‧‧‧在‧‧‧‧‧‧」意谓凶手是女性吗?死者小心翼翼随身携带的陈旧照片又隐藏了什么样的悲歌?掉落的名片究竟和凶手有无关联?
   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智力赛,晚一步则出人命,早一步则凶手现形。
作者简介 · · · · · ·
  土屋隆夫
   1917年生于长野县,日本中央大学法学系毕业。土屋隆夫在读过江户川乱步所写的随笔〈一名芭蕉的问题〉后深受感动,因而立志撰写推理小说。
   1949年,土屋以〈「罪孽深重的死」之构图〉投稿《宝石》杂志百万悬疑小说短篇小说征文比赛,获选为第一名。1958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天狗面具》问世,继而发表《天国太远了》和有名作之誉的《危险的童话》。
   1962年又以「千草检察官系列」的首作《影子的告发》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此后陆续发表此一系列的作品,如《红的组曲》、《针的诱惑》、《盲目的乌鸦》。本系列作品最后以1989年的《不安的初啼》作结,同年《周刊文春》杂志评选为十大推理小说第一名。
   近期所发表的作品有《华丽的丧服》、《圣恶女》、《着魔》等。2001年,土屋先生荣获第五届日本推理小说文学大奖。




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中井英夫《献给虚无的供物》读后


中井英夫《献给虚无的供物》读后
【日本】中井英夫 / 塔晶夫 《獻給虛無的供物》
【にほん】なかいひでお 《虚無への供物》
【JAPAN】Nakai Hideo 《L'offrande au neant》 《SACRIFICE TO NOTHINGNESS》
------------
虚无与虐
------------
有人说看日本推理四大奇书是享受受虐的乐趣,不过这本《献给虚无的供物》据说是四大里面施虐度最小的,虽然不像小说中红司的受虐那么虚无与不确定,但姑且分其轩轾、循序渐进(以后有机会再看四大的其它三本)地体验不费私帑(谢谢babyfish借给我书)的受虐之旅(其实也没那么虐)。
----------------
虚无与超然
----------------
小说虽然弥散着家族诅咒、传说巧合等经典日本变格风格,但是在大部分篇幅之中,担任侦探角色的人物似乎并超然于此,流连在非主流酒吧推理着不知是否存在的案件,诺克斯十诫、范达因二十守则和其它经典推理小说更是不断被提起,似乎纯精神的推理戒律完全凌驾与现实案件的犯罪性之上。
推理部分每个人轮番码满一至两小结的字符,其余的诸位则似乎有点很自觉的担任专业听众的角色,罕有置喙,听起来似乎很能满足本格控们神经突出受体的需求。不过要满足这种需求,案件本身的确实性是这一切的戒律性前提。
------------------
虚无与确定性
------------------
不管是古典本格的无人生还模式很是现代犯罪作品扭曲凶手的连环作案,单一凶手的连续作案似乎自欧美古典黄金时代就已蔚然成风地成为读者的炙手之欲。《献给虚无的供物》有着连续出现的尸体,甚至有着联系这些尸体的各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不管是家族讳莫的过去、所谓的五色不动明王、还是各色玫瑰/蔷薇,都不是确凿的物理性证据,而是漂浮于运行在大脑硬体基础上的软体中的虚无的契合性或然。
而且不仅是连续出现的尸体的连续关联性是虚无的,就连尸体本身是否和谋杀相关联也是虚无的。具体涉及情节也不多说了。
--------------
虚无与戒律
--------------
在超然的游戏性和案件的模糊性的背景上,各位担任侦探的主角依然以严谨地态度(严谨地对待游戏)进行着自认为严密的推理。但是推理的结果却离以千里,同时随着信息的增多,推理的结果也不断地逆转。
在现实是严谨的推理是很难实现的,枚举、排除这些方法只有在很幸运的情况下才奏效,看过一本非小说类的《数学:确定性的丧失》,让人感受到要做到用严谨的逻辑做出严密的推理是多么得困难。在岛田庄司《占星杀人》里,前半段其实也就是没有多少线索,作者就来一个个地来列举可能性,最后也不一定能达到确定的结果,绫辻行人的《尸体长发之谜》里面(里面的最后那个诡计让我想起了绫辻行人的《尸体肢解之谜》)的两次排除法也没有能排除出凶手来,然后在加上循环的心理博弈因素,推理还不如统计概率。
可能正是因为其实现实中符合本格戒律(不管是十诫还是二十诫)的情况很少能出现,所以大家才会到推理小说中去寻找这种有着既定游戏规则的乐趣吧,虽然这个游戏规则很没有约束力。
----------------
虚无与必要性
-----------------
密室等经典本格元素名词似乎是撩拨小说中各位侦探神经的最佳工具,而这些华丽诡计的必要性似乎也被他们虚无化了。我们用华丽、经验等名词来形容优秀的诡计,但是现实中无论行何事,经济性是必然考虑的,更不要说犯罪这种风险性很高的行为了,而经济性本来就是与华丽相排斥的。
不过推理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的华丽有时候很难追求到,那么在推理小说的虚无中追求这种华丽的乐趣也许就是推理小说献给我们的供物
--------------
虚无与次序
---------------
案件是顺序发生与叙述的,不过在解答是却未必是遵照这个发生的顺序,加上篇幅的长度,这样也许会增加一点阅读难度,不过读推理小说本身就是相疏导一下神经系统中的电流的,所以问题也不大了。
---------------------------------------
相关内容
昭和二十九年九月,北海道一起渡轮翻覆事件造成一千零五十五人死亡或失踪,然而,在这起惨剧背后,却是一个遭受诅咒的家族所承受的灾祸……谣传冰沼家是个被不幸拥抱的家族,历代家长均离奇死亡,表面上虽是天灾人祸,实际上却怎么也摆脱不掉诅咒作祟的阴影,而此事引起了立志成为侦探的奈奈村久生的浓厚兴趣。在冰沼家又相继发生有人身亡的事件之际,奈奈村久生透过管道探知相关线索,与其他角色展开推理辩论,渐渐揭露在死亡事件周围环绕的种种怪异现象……
本书特色:
日本推理四大奇书之一!
公认为反推理小说之最高杰作!
荣获每日新闻、推理杂志选为战后二十年最佳推理小说第一名!
荣获周刊文春票选日本百大推理小说第二名!
作者以《献给虚无的供物》两章未完成作品参选江户川乱步赏,仍获得第二名,史无前例!
NHK日剧「蔷薇的杀意」轰动原著!

2009年3月5日星期四

【泄露情节】森村诚一《东京空港杀人案》读后


【泄露情节】森村诚一《东京空港杀人案》读后
在某网站找到电子版,于是又趁着地铁或排队的间隙,把这部小说看完了。虽然这期间上下班坐地铁都捧着本《献给虚无的供物》,但是毕竟手机比较方便,随手拈出恣意信目数行,反而很快就把这本《东京空港杀人案》用自己的猪蹄从头按到尾。不过在阅读过程之中,上了豆瓣想看一下评论,竟然给寥寥数行的模板型简介给通透地华丽泄底了。
-----------------------------------------------------
坠机(涉及《CSI:MIAMI》等电视剧的剧透,慎入)
-----------------------------------------------------
这部小说开篇就是坠机,而主体部分的两个专案组的案子其中一个也是坠机。看过的罪案片中的情节中,坠机也并不少见。比如《CSI:MIAMI》中,有一集是小型包机乘客因为发生争执,一女乘客被推下飞机,在被推出仓外时,其所穿的高跟鞋脱落,然后被卷入飞机的发动机,引起坠机。另一集的坠机则更加离奇,机场周围的居民为了抗议机场在午夜12点以后起降飞机,用随处可以买到的手持激光束照射飞机,引起飞行员眼睛暂时视物模糊,从而坠机。
坠机的发生一般都会导致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因此,如果不是恐怖行为,很少故意使用坠机作为谋杀手段,前面两个故事中的坠机都不是肇事者故意引发的,都是处属于意外。而《东京空港杀人案》中,第二次坠机的起因是巨大商业利益和纯粹个人恩怨交织而成的,虽然这部小说属于在当时来说比较清新的社会派推理,不过动机似乎仍然隐隐萦绕着变格风格的复仇气息。
-----
密室
-----
小说中的密室属于典型的心理密室,完全可以在卡尔的密室讲义中找到匹配的类型。虽然依赖于一些巧合,但总的来说,这类个密室的实现与人物当时的心理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人物当时的这种心理状态产生于自己讳莫的过往与自我矛盾的人性的纠结。
----

---
小说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比如雪地坠机时乘客从乐观互助到只求自顾,商业集团为了自己的巨大利益不惜采取很大的代价,事故调查组中的公务员追求真相的热血激情,以及其与遗孀游走在道德边缘的暧昧,等等。似乎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但对于这些丰富而多变的人物的描写,似乎过于单纯化。比如开场的雪地坠机,一开始大家你谦我让,氛围融洽,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生还机会变得渺茫,大家的态度和行为越来越极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只是人物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作者似乎并不想展现人面对生存和利益时的权衡和挣扎,人物内心的起伏完全淹没在了北方的冰雪之中,作者只是想把这种面对攸关存亡时人物转变的表象很煽情地展现出来,从而为之后的主体案件提供动机的支持。那个公务员从热血澎湃到最后似乎是无奈的面对巨大的利益团体的转变似乎也是如此。可能我最近一些美国电视剧看多了,比如《HOUSE》、《LIE TO ME》,这些剧集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有时候很赤裸。而看森村诚一清新纯真的文风反而需要自我调整一下。
------------
相关内容
简介【泄底】
全日本航空公司专务大竹义明,曾在一次空难中逃生,并认在空难中丧生的一对夫妻的孩子为女儿。若干年后,大竹义明为了资本财团的利益,巧妙而残忍地制造了一起特大的空难。被他收养的孤女大竹美和发现了养父的罪恶,在结婚之后又杀死了大竹义明。警方破获了这两起案件,但空难的幕后因素依然迷雾重重。

2009年2月8日星期日

东野圭吾《白夜行》读后


东野圭吾《白夜行》读后


我看的是南海出版社的版本。
--------
挨砖
--------
看来东野真的不符合我的口味,看的第一本东野小说是《放学后》,由于里面的密室诡计被某动漫借鉴过,因此阅读时只是复习了一下这个手法,而小说的动机绝对让人无语;后来又看了《湖边凶杀案》,让人觉得和欧美的悬疑电影风格比较相似;最喜欢的还是短篇集《名侦探的规条》,虽然以反推理的讽刺口吻为基调,但其中任何一短篇都可以扩展成一部不错的长篇,如果要向没怎么看过推理的人推荐一本推理小说的话,我可能会推荐这本(虽然不是首选),因为整部短篇集涵盖了各种经典的推理类型;看过《嫌疑犯X的献身》,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甚至不是很喜欢里面的爱情部分,不过《嫌疑犯X的献身》里面还是有一个中规中矩地本格诡计。而这部《白夜行》,虽然开篇很明快地就出现了尸体,但是那漫长的中间部分却将开篇的典型推理氛围给淡化了,而且由于篇幅的长度,早晚会察觉到可疑的对象,而且到了后半部分,作者基本上将凶手透露了,没跟读者玩谁是凶手的游戏。也许小说的基调或叙述方式很适合某些读者,但对我却没什么太大的反应,这也纯粹是个人喜好不同了。
-------------------------
关于人性和动机
-------------------------
许多评论都说过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诡计,也不在于推理,虽然这两个元素在书中都有。本书的重点在于动机和人的情感。不过,可能我经常看美国的罪案剧,里面的动机也是无奇不有,因此看完本书之后,基本可以归结为童年创伤导致日后的犯罪的模式,甚至在这一模式中,日后一些列的犯罪也未必可以完全归咎于童年的创伤,也许这么说有些人会觉得肤浅。不过这么长的篇幅,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基本上还是很类型化的。这也可能是由于为了保留最后的悬念,人物的心理不能深入地刻画。不过当看到最后逮捕瞬间的那一幕,我实在没什么感觉。
-----------------
相关内容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这个象征故事内核的绝望念想,有如一个美丽的幌子,随着无数凌乱、压抑、悲凉的故事片段像纪录片一样一一还原:没有痴痴相思,没有海枯石烂,只剩下一个冰冷绝望的诡计,最后一丝温情也被完全抛弃,万千读者在一曲救赎罪恶的凄苦爱情中悲切动容……

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

约翰.迪克森.卡尔《阿拉伯之夜谋杀案》读后

约翰.迪克森.卡尔《阿拉伯之夜谋杀案》读后
John Dickson Carr 《The Arabian Nights Murder》
---------------
饕餮与戒律
---------------
经常看美剧《CSI》,每一集片头之前的冷开场都有一定的模式,拉斯维加斯篇开篇一般是纸醉金迷与囿于沙漠内华达清冷沙漠中摇曳欲望所撩拨起的诡异交织出的感官脉冲之后赫然的尸体呈现;而迈阿密篇则是在阳光、沙滩所谐弱神经之时目击罪案的产生;而纽约篇则是在先前貌似毫无关联的展现都市猎奇的光怪陆离,让人完全忘记了罪案,而在突然间,跟随时尚脉动谐振的包裹着会不幸罹患MS的髓鞘的细胞所构成的系统会被一具莫名横现的非生命体的出现而到一种体验完全不同的兴奋之感。
而卡尔的《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在这方面也有颇许相似,在某陈列物中的匣闭的尸体发现之前,一系列零星的掺蘸着中东神秘性的非常规事件已经沿着神经的电脉冲和突触间隙散布在读者的神经系统之中,试图以饕餮的丰腴过载读者的灰色细胞,以便在作为一本推理小说,尸体遵循戒律性的规条出现的时候,读者的神经只是从一种兴奋方式转换为另一种兴奋方式,即从感性的神秘刺激逐步过渡到理性的严谨快感。
---------------
壁毯与丝线
----------------
虽然小说的主题诡计是欧美古典推理的经典桥段,但是就像小说中提及的博物馆中的东方波斯挂毯一样,小说中精致地布置了众多凶案的细节线索(这些线索更多地是与凶案的进展相关而不是作为淫浸神经之用),这些线索就像编制波斯挂毯的丝线类似,本身也许并不奇特,但数量众多,其通过精心的编制,组成了绚丽的推理图案。而那位不讨上司喜欢的秘书的总结列表则更是一副虽有所游离但足弭其上司倦怠的实用性波斯壁毯。
就像卡尔的《三口棺材》一样,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一直认为这部小说的有名是因为那整整一章的密室讲义,而小说本身的两个密室则并不怎样,第一个狭义封闭性密室感觉有些牵强,第二个广义开放性密室则有续貂(此貂指前文所渲染的悬念)之嫌,但我还是喜欢这部作品,因为其严丝合缝的细节布置,这一点在《阿拉伯之夜谋杀案》中也很好地体现了。
------------------
安乐椅与履底
------------------
虽然说是安乐椅侦探的作品,但磨穿鞋底的工作也还是要有人做的,而且这部作品还不止于此,诸位磨穿履底或嘴皮的众人也进行了推理,而且这些推理对于案件的推进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我们可爱的菲尔博士只是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逆转。
---------------------
及时性与公平性
---------------------
由于涉及的办案人员众多和多视角的叙述,线索的呈现和推理的进行有时候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推理时出现的线索对于推理的公平性来时也许是一种瑕疵。不过相对于日本追求创新叙述新本格而言,这种瑕疵完全可以被古典本格的朴实所掩翳。
---------------------------------
相关内容
阒静无人的伦敦午夜街头,展示神秘东方文物的博物馆外,先后出现了两名不速之客。一名白须飘逸的老头盘踞在围墙上袭击巡逻警察,在遭到警察反击后昏倒地面,然而他却在警察离开求援的转瞬间消失无踪;五分钟后另一名年轻绅士大力拍击博物馆的青铜大门,当另一名到此巡视的警察出面劝阻时他却高举手杖朝警察砍击……
  苏格兰警场的卡鲁瑟巡官接获报告决定前来一探究竟。巡官悄悄来到博物馆,不动声色的进到大厅,不意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管理员绕着一方棺椁跳舞的鬼魅景况,随即又惊悚地发现一具东方男尸蜷伏在古代马车里。这是神秘的东方信仰?还是残酷的献祭仪式?
  卡鲁瑟巡官拖着疲惫身躯展开大半夜的侦讯活动。谁杀了这名东方人?暴躁易怒的馆长老韦德、冷静尽责的助理何姆斯、魅力四射的韦德小姐、外貌苍老的小韦德,还是行为诡谲的管理员普恩……而卡鲁瑟巡官能独力解决这件奇案吗?

2009年1月7日星期三

罗纳德.A.诺克斯《陆桥谋杀案》读后


Ronald A. Knox The Viaduct Murder
总得来说,小说属于清淡口味的古典本格推理,虽然夹杂了一些会令人联想起黑白电影的准动作场面。
---------------------
信仰与反推理
---------------------
在阅读G.K.切斯特顿的布朗神父系列时,布朗神父的神学观点似乎十分明确,但是身为主教大人的诺克斯的《陆桥谋杀案》中,无神论与上帝之间对立的引入似乎只是增加一些推理的议题,虽然在提到进化论时,作者明显持有选择性忽略事实的保守观点(与现在一些保守人士的激进行为相比,当时的人持有这种观点也不难理解),但是,小说中似乎从没有很明显的很明确的偏向哪一方,甚至捍卫宗教也作为杀人动机毫不避讳地列举了出来。不清楚主教大人的真实想法是怎样。不过小说中对于宗教和神学的模糊基调,似乎和小说对于推理的处理有些相似,一方面是精细布置的推理素材细节,包括时刻、密码以及其它一些经典推理小诡计,另一方面,却是不断逆转的推理答案和最后反推理的结局。而在每一次逆转推理时,偶尔会有对前面推理的反驳或反思,
----------------------------
多种解答与反推理
----------------------------
在安东尼·柏克莱的《毒巧克力命案》中,引出每一个解答的线索是每个人自己获得的线索,让人觉得会得出偏颇的推理结论在所难免,而《陆桥谋杀案》中,总得来说是团队合作,而得出的结论竟也会如此的迥异,这种迥异加上前面提到过的对于前一个推理的反思,增添了些许阅读趣味。在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中,小奎的多重解答似乎至始至终只是年轻气盛地关注于局部的线索,包括最后引出真凶的推理,而前面的错误推理到后来似乎也羞于提起,而这部小说中,诸多多次逆转推理所依赖的推理线索是贯穿始终的,并且反复推敲,虽然现在读来,口味比较清淡,不过却散发古典本格风范。
----------------
相关内容
故事开始,四位侦探便一起亮相(四大名捕——这本身就是一种颠覆)——他们都是推理爱好者,都是福尔摩斯的信徒——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都是福尔摩斯为无能之辈!在这四个绅士看来,他们只是缺少一个机会,如果有一具尸体出现在面前,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会做得比福尔摩斯更出色。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一天,一具尸体从高尔夫球场边的铁路桥上跌落,四位福尔摩斯争先恐后地赶到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