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约翰 迪克森 卡尔 阿拉伯之夜 谋杀案 推理 欧美 the arabian nights murder”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约翰 迪克森 卡尔 阿拉伯之夜 谋杀案 推理 欧美 the arabian nights murder”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

约翰.迪克森.卡尔《阿拉伯之夜谋杀案》读后

约翰.迪克森.卡尔《阿拉伯之夜谋杀案》读后
John Dickson Carr 《The Arabian Nights Murder》
---------------
饕餮与戒律
---------------
经常看美剧《CSI》,每一集片头之前的冷开场都有一定的模式,拉斯维加斯篇开篇一般是纸醉金迷与囿于沙漠内华达清冷沙漠中摇曳欲望所撩拨起的诡异交织出的感官脉冲之后赫然的尸体呈现;而迈阿密篇则是在阳光、沙滩所谐弱神经之时目击罪案的产生;而纽约篇则是在先前貌似毫无关联的展现都市猎奇的光怪陆离,让人完全忘记了罪案,而在突然间,跟随时尚脉动谐振的包裹着会不幸罹患MS的髓鞘的细胞所构成的系统会被一具莫名横现的非生命体的出现而到一种体验完全不同的兴奋之感。
而卡尔的《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在这方面也有颇许相似,在某陈列物中的匣闭的尸体发现之前,一系列零星的掺蘸着中东神秘性的非常规事件已经沿着神经的电脉冲和突触间隙散布在读者的神经系统之中,试图以饕餮的丰腴过载读者的灰色细胞,以便在作为一本推理小说,尸体遵循戒律性的规条出现的时候,读者的神经只是从一种兴奋方式转换为另一种兴奋方式,即从感性的神秘刺激逐步过渡到理性的严谨快感。
---------------
壁毯与丝线
----------------
虽然小说的主题诡计是欧美古典推理的经典桥段,但是就像小说中提及的博物馆中的东方波斯挂毯一样,小说中精致地布置了众多凶案的细节线索(这些线索更多地是与凶案的进展相关而不是作为淫浸神经之用),这些线索就像编制波斯挂毯的丝线类似,本身也许并不奇特,但数量众多,其通过精心的编制,组成了绚丽的推理图案。而那位不讨上司喜欢的秘书的总结列表则更是一副虽有所游离但足弭其上司倦怠的实用性波斯壁毯。
就像卡尔的《三口棺材》一样,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一直认为这部小说的有名是因为那整整一章的密室讲义,而小说本身的两个密室则并不怎样,第一个狭义封闭性密室感觉有些牵强,第二个广义开放性密室则有续貂(此貂指前文所渲染的悬念)之嫌,但我还是喜欢这部作品,因为其严丝合缝的细节布置,这一点在《阿拉伯之夜谋杀案》中也很好地体现了。
------------------
安乐椅与履底
------------------
虽然说是安乐椅侦探的作品,但磨穿鞋底的工作也还是要有人做的,而且这部作品还不止于此,诸位磨穿履底或嘴皮的众人也进行了推理,而且这些推理对于案件的推进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我们可爱的菲尔博士只是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逆转。
---------------------
及时性与公平性
---------------------
由于涉及的办案人员众多和多视角的叙述,线索的呈现和推理的进行有时候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推理时出现的线索对于推理的公平性来时也许是一种瑕疵。不过相对于日本追求创新叙述新本格而言,这种瑕疵完全可以被古典本格的朴实所掩翳。
---------------------------------
相关内容
阒静无人的伦敦午夜街头,展示神秘东方文物的博物馆外,先后出现了两名不速之客。一名白须飘逸的老头盘踞在围墙上袭击巡逻警察,在遭到警察反击后昏倒地面,然而他却在警察离开求援的转瞬间消失无踪;五分钟后另一名年轻绅士大力拍击博物馆的青铜大门,当另一名到此巡视的警察出面劝阻时他却高举手杖朝警察砍击……
  苏格兰警场的卡鲁瑟巡官接获报告决定前来一探究竟。巡官悄悄来到博物馆,不动声色的进到大厅,不意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管理员绕着一方棺椁跳舞的鬼魅景况,随即又惊悚地发现一具东方男尸蜷伏在古代马车里。这是神秘的东方信仰?还是残酷的献祭仪式?
  卡鲁瑟巡官拖着疲惫身躯展开大半夜的侦讯活动。谁杀了这名东方人?暴躁易怒的馆长老韦德、冷静尽责的助理何姆斯、魅力四射的韦德小姐、外貌苍老的小韦德,还是行为诡谲的管理员普恩……而卡鲁瑟巡官能独力解决这件奇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