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9日星期六

【涉及情节】绫辻行人《尸体长发之谜》读后



----------
推理
-----------
排除法
这篇小说的推理主要采用的排除法,对每一个人进行排除,而且两个案子分别采用了一次排除法,然后将两次排除法的结果进行综合。两次的排除法使推理的容量比较大。而两次排除法之间的比较和综合是推理的构架比较大。而排除法所依据的线索也都是前文都提到的或常理可以推断的。而这还不是小说最大的亮点。
博弈
小说在推理的过程中,对关于腿疾的推论设置了好几次的逆转。这几次逆转之中其,大多只是由于对立双方进行了博弈。博弈论有一种无限重复博弈的模型,比较符合这种情况。但是,人的理性程度是有限的,博弈时进行推理演绎的前瞻性也是有限的。评价象棋水平时会说某人可以推算的多少步棋之后。象棋这种有着明确规则的推理游戏(虽然也会采用心理战术,但是到双方水平相当时,还是以逻辑推理为主),在进行时,预测的步骤都很有限。进行犯罪时模糊的信息分布和因此产生的反应就很难说了。
因此,我觉得,多次博弈式的逆转并不是很精彩。不过最关键的那次逆转却令人叫绝。
合理性
对失踪之物和长发进行了解释之后。小说中就利用排除法来推测凶手。不过这只不过是将读者引向了其它地方。这在推理小说之中并不少见。
但是,在最后将读者拉回到最终事实的却是事实的合理性,即跨过油漆和垂直攀绳之间的风险权衡。推理小说在前面营造迷惑性并不太难,难的是最终的结果既出乎意料,又不能太过于依赖各种技巧性手法的运用,比如叙述性诡计、凶手的意外身份、替换等。而这部小说在这一点上甚至没有刻意制造思维盲点。因为之前的推理过程之中就很明确提到过跨过油漆和垂直攀绳之间的风险权衡。但是真的会自己进行一下这种权衡的读者应该不多。当然,关于凶手的身体状况,其实前文提到的时候,描述很隐晦。但是,绫辻行人将关键推理方向告诉了读者,这绝对显示出作者对小说布局的信心和勇气。
-----------
动机
-----------
读过绫辻行人的馆系列,感觉他的作品中的动机许多还是很扭曲的。因此,在阅读《尸体长发之谜》之前,就做好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是,读完了却感觉没有那种日式的小众化扭曲心理动机(虽然这部小说的凶手属于小众人群)。
这一方面,我对BL不反感,因此,犯罪的动机是爱情也不是很难以接受的。
另一方面,这次的犯罪是冲动型犯罪,因此,没有长期的预谋以及预谋的过程中所显露的乖僻,或者是将这种乖僻扭曲很极端地融合在犯罪手段之中。犯罪中的各种行为都只是出于及时的理性需要,而不是问了满足某种非正常的心理需求。
-----------
封面
-----------
虽然封面没有《童谣的杀人预告》恐怖,但总觉得还是不要对恐怖氛围进行这么肆意的张扬比较好。至少放在案头或床头没那么让人不舒服。
-----------
-----------
相关内容
第一件命案
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新锐作家美岛纱月,被人发现陈尸在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凶手杀了人之后,竟然将她一头如瀑布般的长发剪下带走,是否她的头发具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力量,引发凶手的杀机?……  第二件命案。  一群初中美术社好友在十年前各自写下愿望,放入“时间囊”中并埋入地下,约定十年后相聚打开“时间囊”看看大家努力的成果;其中最令人讶异的是纱月的妹妹──美岛夕海──她留著一头乌黑的长发出现众人眼前,装扮及言谈举止都像极了已遭杀害的姊姊,果然她实现了“希望成为和姊姊一样的人”的心愿,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又再度发生──夕海被发现遭勒毙在聚会的鸣风庄的房间中;离奇的是,她的长发也被凶手剪下!。  《尸体长发之谜》是“杀人方程式”系列的第二部惊悚推理巨作。绫辻行人再度展现他惊人的推理功力,让一件件看似毫无关联的命案,经过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的假设与求证,终于逼近真相,让读者大呼过瘾!


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话剧《无人生还》观后



情节
读过小说原著,所以一边看一边激活和印证关于情节的回忆。
最后结局改变了,对于看过原著的人来说,演出在怀旧的印证和旁观的检视至于多了一份意外,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样的结局很符合夜晚娱乐对于完满的期待。
人物
阅读原著的时候,里面的人物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内敛的。医生、法官、前军人等都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想象当中应该是比较深沉的中年人。前警察应该则是比较精明的。而管家夫妇则也应该是中规中矩的形象。而话剧中似乎除了秘书小姐、那位老小姐以及那位法官之外,其它的人物性格都被喜剧性地夸张了。就算法官,到最后的拖把头,也在正义的扭曲执行和惩恶的偏执信念之间微妙地显露出那么一丝喜剧性。剧组成员里面,似乎没有中年或者是壮年之人,非老即少。因此,一群英国中上阶层的人物被喜剧脸谱化了:神经质的医生,痞痞的隆巴德上校,似乎很无用的前警察,老糊涂的麦肯锡,由原著纨绔放浪子弟变成十分孩子气不懂事的车祸肇事者,以及时不时要打情骂俏一下的管家夫妇(男管家笑起来就很有喜剧性)。这些人物的喜感替代了原著中的小资上流情调。可能在现在的时代,这种喜剧感更能快餐式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引起及时性的剧场效果。同时,演员也更容易把握角色的特征。
氛围
关于整个剧的氛围,之前早就有所耳闻。或曰:十分恐怖。或曰:很搞笑。
我坐在第一排接近正中的位置。
整场演出几乎是沉浸在笑声之中,不管是幽默言语触发的会心莞尔,滑稽动作激发的肆意爆笑,还是在最后展现道德伦理矛盾时顺着惯性流淌出的不合时宜的零散干笑,使笑声成为整个演出的基调,至少对于我这个看过原著的人来说是这样的。那些令人影响深刻尖叫声似乎只是回应全场黑幕和恐怖配乐的及时反馈,一旦暂时性的环境因素撤去,马上会回到笑声之中。可能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整场演出笑声和悬疑的位置前面叙述的我自己的感受会截然相反。
————
相关内容
又译 十个印地安小人
  与世隔绝的孤岛、华丽神秘的别墅、呼啸而来的暴风雨、十位互不相识的到访者
  神秘的声音揭开了人们各自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
  古老的童谣如同诅咒,在心中一次次响起
  死亡正在蔓延,死神就我们中间……
  『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捕鼠器』作者
  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传世巨作 中文版全球首演
  1943年 伦敦St.James剧院首演 64年之后登陆中国
  十个互不相识的人,被富有的欧文先生邀请到了印地安岛上的私人别墅里。晚餐后,一个神秘的声音揭开了人们心中所各自隐藏着的可怕秘密。当天晚上,年轻的马斯顿先生离奇死去,古老的童谣就像诅咒一样笼罩着所有人,似乎有一双神秘的眼镜在时刻窥视着这场死亡游戏,到访者就像消失的印地安小瓷人一样一个又一个的走向死神……
  监制:杨绍林
  艺术总监:吕凉
  制作人:吴嘉 童歆
  编剧:阿加莎·克里斯蒂(英)
  翻译:鲁文菁
  整理:曹雷
  导演:林奕
  主演:谢琍、娄际承、曹雷、张明煜、蒋可、符冲、许圣楠等
  出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海捕鼠器戏剧工作室
  演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海捕鼠器戏剧工作室
  时间:2008年2月19-24日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

2007年12月1日星期六

F. W. 克劳夫兹《桶子》读后(微涉情节)



F। W. 克劳夫兹《桶子》读后(微涉情节)


小说有紧凑的开场,干脆利落的情节推演,似乎一扫英国女性推理作家作品开场的琐碎铺陈和感性洞察力的霰弹式多目标攻击(她们有些似乎喜欢通过感性观察的细腻表述自己对人对物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有些是与案情有关,有些纯粹是铺陈,不过这些作品的魅力似乎部分就来自于这些偏离本格主旨的闲情散笔),不过死尸的确认和主体命案的确立却是在相当后面了。
命案确立之后,多地点、多时间、多关注目标(人:两位;物:多只桶子)就多层次地展开了。类似时刻表的推演也有了,时间和地点的不在场小诡计也有了,这些元素闲散地散缀在被较为紧凑的侦办过程的经纬交织而成的背景之上。在当时的时代,收到欢迎是很容易理解的。
小说中的侦探不是英雄式的名侦探,破案过程之中每一个阶段的推理也没有被刻意虚化、回避或卖关子,或故意在主体诡计的边缘细节上绕圈子,有些繁复的时间地点转换虽然没有出具日历或时刻表,但也经过了归纳,十分清晰。同时侦探的思路作者也没有刻意保留至最后一刻,怀疑、认定的可能突破点等都很明确的告诉了读者。
当然,因为思路的直表性和当时诡计的发展阶段,最后的意外也就弱了一点。最后的准动作场景对于今天看多了美国动作大片而又沉迷传统本格的读者可能就不那么受用了,不过对于当时的读者的神经来所,这点外来刺激还是很有劲道的吧。
看到介绍中说小说注重表写案件侦办过程,不过相对于奎恩国名系列的具细展现,这部小说的侦办过程的叙述还是比较明快的。
总之,这部具有推理阶段标志性的作品在现在来说也阅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闷,值得一看。
————
相关内容:
F. W. 克劳夫兹《桶子》(Freeman Wills Crofts,<>)
克劳夫兹的《桶子》在史上意义非凡,它于克里斯蒂的《斯泰尔斯神秘案件》共同开启长篇小说黄金时代的大门。而且不同于当时受到冷落的克里斯蒂的处女作,《桶子》出版之后获得很大的成功。一只从法国运送到英国的桶子中出现了女尸,于是英法两国三位侦探展开了调查。克劳夫兹的作品大部分属于“写实流派”,对于侦查过程巨细靡遗,具有“体验追缉真凶、寻求谜团出路”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