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8日星期一

横沟VS阿婆——横沟正史《犬神家族》读后



一个家族中的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中也有这种情况,不过感觉却完全不一样。


一个是人物出场和介绍的方式的不同,这一点我在之前的一篇关于《过量死亡》的博文中提到过。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中的人物介绍是随着情节的铺展和情境性对话的零星所指而逐渐进行的;而横沟正史则是通过专门的段落或者是章节进行的。
第二点就是人物的性格了。推理小说的人物当然都会有不完美的性格,不然也不会有犯罪了。横沟正史许多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偏颇一面几乎占据了人物的全部,读者满眼看到的就是恨、怨和扭曲的心态;阿加莎小说中当然也会有这种情况,比如《死亡约会》中那位女家长,但是更多的人物却会在性格的负面标签之外更多地展现世俗人情的微妙共通。这一点也是虽然许多阿加莎小说节奏十分缓慢,却依然让许多本格爱好之人有所品啖。
第三点.其实《犬神家族》以及其它一些横沟作品其实有着简洁直入的开场,本格推演的中间探案过程,但是到了结尾就变成了怨恨肆意蔓延以刺激某些对此十分受用的读者的神经。而阿加莎小说之中,开头是琐碎的,中间是则是交织着小资情调和家长里短,结尾才会回归经典本格的讲解。
其实这部小说的线索比较公平的,完全可以尝试猜一猜。
————
相关内容
犬神左兵卫被称为日本制药界之王,是信州大财阀犬神家族的创始者。佐兵卫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女儿——松子、竹子和梅子。松子的儿子是佐清,竹子有儿子佐武和女儿小夜子,梅子的儿子是佐智。佐兵卫还收养了恩人野野宫大式的孙女野野宫珠式。左兵卫临死前留下遗书,说三个孙子中谁能够和珠式结婚,那么自己庞大的财产就全部留给谁。面对方佛在怂恿一家人自相残杀的这份遗书,一家人都各自心怀鬼胎。保管遗书的律师古馆遇见到这份遗书会在犬神家族中引发一些列纠纷而事先请来了私人侦探金田一耕助帮忙,围绕着巨额遗产和掌握其关键的珠式,犬神一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凶杀案。金田一耕助仔细研究了犬神家族的宗谱,终于揭开了谜底。


2007年9月25日星期二

Ellery Queen 《The Roman Hat Mystery》读后(涉及情节)


艾勒里।奎恩《罗马帽子之谜》读后(泄露情节)



这是我读的第四本国名系列。现在读推理小说,不像有段时间只在意惊人的诡计,而是渐渐学会了欣赏不同作者自己的独特风格。这部《罗马帽子》是国名系列的第一部,许多风格似乎并没有完全成形,中间的“向读者挑战的一份信”只是以“幕间休息”的雏形出现。不过,其严密的逻辑推理风格确实清晰可见。
小说中关于警方办案程序的描述相当繁琐,可能这些描述对于当时的读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虽然这些描述的风格似乎更接近社会派。当然社会派好像只是日本推理的流派。
小说推理的部分是相当的精彩的不过个人觉得还是隐瞒了线索,这可能是叙述方式的问题,如果把那一条线索也交待清楚的话,小说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加冗赘了。这条线索就是作者似乎没有交待:由于舞台的情节,凶手虽然为主角,但是还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在舞台上出现。没有了这一条线索,恐怕很难推理处凶手。在小说之中,安排了专门的章节让奎恩去剧院观看了演出。很明显奎恩们获得了这条线索,但是读者没有。
其实,在阅读小说的一开始,看了小说中关于死者恶劣背景的描述,觉得有点像反映社会阴暗面的犯罪小说,不过对于奎恩还是有信心的,呵呵。


2007年9月16日星期日

Claytom Rawson 《Death from a top hat》读后



讲讲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吧。
1) 最后的推理中,列举了诸条论据,对自己的推理结果进行论证,十分过瘾。不过感觉这些罗列显得有些堆砌,缺乏一定的挈领线索,有些显得比较地后验附和,而不是先验地演绎。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2)其它细节的推理,比如汽车中的消失等,从诡计的实现到诡计的目的,一步一步的推进,让读者始终在自我思考的验证和推翻之间徘徊。读者可能会推测出小说中侦探的一部分推理,但是对于事实真相的逐步展现仍然感到惊叹。
3)不在场证明的表格。虽然用处不是很大,但是有助于读者阅读的便利。不过我是在手机上看的,排版完全乱掉了。
4)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细节,警察对我们的魔术师侦探说,他比菲洛.凡斯还讨厌。我当时看得觉得很有意思,之前刚看了一部Van Dine的作品,里面那副一本正经地援引架势有时确实挺不喜欢,其打乱了整个线索前进的步伐。
PS:十分感谢伤痕辛勤的翻译。

2007年9月9日星期日

有栖川有栖《俄罗斯红茶之谜》读后

有栖川有栖《俄罗斯红茶之谜》读后
之前看过有栖川有栖《英国庭院之谜》里面的几篇,但由于涉及很多日文的文字游戏,连什么浊音、半浊音都上了,当时我对日文一窍不通,因此看得比较索然,半途掩卷。还记得看《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世纪末的魔术师》里面日文和俄文的文字游戏看得也有点无趣。现在总算略有日语知识,因此对于小说里面涉及的日文字符不会感到那么纯粹的符号化。
谈到经典的推理短篇,很容易想到福尔摩斯、布朗神父系列和《角落里的老人》。福尔摩斯的短篇许多是某个初级刑事鉴定技术的应用示例,而为这些应用示例进行包装的是一个具有个人英雄特征的名侦探;布朗神父短篇核心许多是诡计布局所构成的意外性结局,而将在这些意外性结局进行填充,而使其故事化和篇章化的则是布朗神父从自己受宗教传统束缚的理性直觉中生发的摇摆于盲目和逻辑之间的大段言论:《角落里的老人》则直接的多,其似乎更符合大家所接受的经典本格形象,诡计、安乐椅侦探、以及一个用于反衬的人物。不过,其对于角落里的老人很是大加渲染,凸显了其神秘性的一面。
而《俄罗斯红茶之谜》虽然里面也有火村英生这个主角,但总的来说,他不是一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鲜明形象。虽然作者也时刻不忘提及他的过人之处,但是其作用更多的是让火村对于案件的介入更加地合理化,而不是塑造一个福尔摩斯式的经典侦探形象。有栖川有栖的重点是放在了本格布局之上。
作为短篇,布局不可能太惊艳,但是每一篇都让人获得一定的阅读乐趣。《动物园的暗号》的多角度暗号解答(我个人觉得这一篇作者写得比读者读得爽,因为发现那个暗号布局对于作者来说可能是个惊喜),《天棚的漫步者》中暗号的幽默解答,《红色闪电》中巧合的串联,《Rune的指引》中跨文化的文字游戏,《俄罗斯红茶之谜》经典推理式的场景,《八角形圈套》的小巧诡计(这种类型的诡计柯南里面好像挺多的),都让人会心一动。
看完了这本《俄罗斯红茶之谜》,我又有点想重新去看那本《英国庭院之谜》了。

2007年9月3日星期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One, Two, Buckle My Shoe》/《The Patriotic Murders: An Overdose of death》读后


当时在火车上通过手机看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过量死亡》(《牙医谋杀案》、《One, Two, Buckle My Shoe》、《The Patriotic Murders: An Overdose of death》)。
依旧有阿加莎式的错综人物设置,两个牙医,两批病人,想很清晰地梳理清两个牙医在各个时段的病人也要稍微留点神。不过也不要忘了,阿加莎属于舒适推理,和硬生生编制的时刻表不属于一类。记得在看《葬礼之后》的时候,一开始整个家族的成员就一下登场了,而且其还不像某些作品一样,会有专门的段落介绍人物,家里的男女主人分别是谁,大儿子是加什么名字,其妻子是谁,儿子是谁,女儿是谁,女儿的男朋友是… … 阿加莎通过人物的对话中偶尔随意提及、零碎不完整的姓、名、昵称、头衔等来交待整个人物网络。当时看得必须回过头清理一下。不过,还是不要忘记了阿加莎的总体风格,因此不用望而生畏。
这部小说谋杀的发生还是属于传统的推理现场,但是情节的发展中引入了其它类型流行小说的元素来迷惑读者和增添氛围,这让人想起了阿加莎的《鸽群中的猫》。因此,想看一下英式古典舒适推理的人可能会有一点失望。
虽然线索的铺设也可以算比较充分,推理也可以说有理有据,不过最后的结论还是有点跳跃。
——小泄露——
有一个英文名字还是透露了一点线索的。
————
相关内容:
New York Times
A real Agatha Christie thriller... A swift course in unflagging suspense that leads to a complete surprise. --This text refers to the Paperback edition.
New York Herald Tribune
This is major Christie. --This text refers to the Paperback edition.

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

有栖川有栖《马来铁道之谜》读后

我其实挺喜欢有栖川有栖的作品的,虽然好像喜欢他的作品的人不是很多。有栖川有栖的小说的开场一般也是很拖沓的,进入状态会很慢,而且其中也会有一些游离情节主线的段落,我喜欢把这两者称为填充段落或者是稿费段落。不过我还是很喜欢有栖川有栖的风格的。没有为了彰显新本格相对于古典本格的“新”而竭力开创的华丽叙事手法,没有为了突破传统推理逻辑的框架设定而刻意苦心搭建的与传统推理作品相异的小说结构。解谜的主线在那些填充段落的冗赘之中仍然十分清晰。诡计虽然称不上华丽和惊艳,但是却值得玩味。
这部《马来铁道之谜》在进入了故事的主线之后,或者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有人死了之后,我就被吸引住了。典型的密室,有限的涉案人员,连环杀人,多重的推理解答,很符合我古典本格的口味。故事的主要篇幅被马来的悠闲旅情背景之上的推理所占据。这些推理虽然谈不上严谨缜密,但却很能满足我对于推理小说的需求。说实话,在看有栖川有栖以及其它人在真相大白之前的错误推理的时候,我感觉这有点像作者在构思作品时被枪毙掉的创意。这种感觉我在看有栖川有栖的《46号密室》也有过。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者构思时的状态。所以这可能就是有人说有栖川有栖是一个不是非常才华横溢却十分勤勉的作家的原因吧。
这部作品最大的看点当然是那个密室,密室的手法当然比较有创意,但也谈不上太有突破。不过我似乎就是很喜欢有栖川的这种风格。没有华丽的叙事手法和非传统推理小说的构架的渲染和修饰。就像一个漂亮的公式的呈现没有花哨的资字体和故弄玄虚的印刷一样。我是直冲着谜题和解谜来的,虽然这两者都未必太出色,但是我还是从中得到了其本来应该带来的乐趣,没有硬塞给你其它预期之外的附加包装。
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的动机在日本小说里也没有那么非主流。
————————
相关内容:
前往马来半岛旅游的有栖川有栖和临床犯罪学家火村英生再度遇上离奇杀人事件:一间车屋里所有可通往屋外的缝隙全被胶带封死,里面却放着一具尸体。事件远没有结束,接连又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杀人事件,而等待回国的火村英生开始了限时破案。

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

东野圭吾《湖边凶杀案》读后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东野的作品。前一部是《放学后》,感觉一般,不过其还是属于本格作品,而这一部可以归入悬疑小说的范畴了。因为,其中虽然也有推理,但绝对不是精彩的亮点,而只是推动情节进展的一个元素。
这部小说的整体氛围还是不错的,相对集中的场所中相对纷繁的人物的背景之上,上演杀人事件,略显冷漠超然的第一视角之中的怪异人物举动极具诱导性地引发发散性地悬疑追随。脉络清晰,情节明确,节奏明快,对于某些欧美黄金时代的作品来说确实是一次很轻松的阅读体验。
小说里面涉及到了一些社会问题,这部小说不是社会派的,我也不喜欢社会派的作品,因为太社会派的内容会影响推理逻辑的纯粹性和诡计设计的超然性。这部作品不是纯粹的本格作品,所以影响不是很大。
日本小说的动机经常会让人瞠目结舌的,这部小说也不例外。这部小说的动机不仅包括了杀人动机,整个感觉还是让人觉得似乎过头了一点。
结局的意外性是东野作品的签名性标记,这部作品的意外性并不十分构成亮点。
————————————————
相关内容:
一名补习班老师、四对各自带着孩子到湖边参加读书集训的夫妇,还有一名尾随而至的年轻女子。深夜,女子惨遭杀害了。她是谁?凶手又是谁?在揭开凶杀案的谜团时,也揭开了一个人性的疮疤......

2007年8月11日星期六

S.S. Van Dine《班森杀人事件The Benson Murder Case》读后





范达因的作品应该是注重解谜的,其实这部作品主要关注的也是理性的分析和推理(当然这种分析和推理未必是物质性的,后文会详述),不过在前半部分的阅读过程中,给人的感觉有点社会派的味道。情节的展开更多地似乎是通过相关的人物关系的网络铺展开来,而不是主要通过案情的逻辑线索摸索前行。其实艾勒里.奎恩的一些作品也会给人这种关系,也许这是当时的地理和时代背景的原因,这种氛围更能吸引当时的读者。不过这种社会派的面纱只是周边的表象,其内在的本格特质还是不容置疑的。
这部小说来玩性格分析,一开始稍微来了一点身高的分析,这点容易让人想到《Y之悲剧》。里面也有不在场诡计,不过那只是一点小诡计和巧和。同时还有类似社会派的利益冲突。不过这些不是主打,主打是性格和心理分析。这种类型的小说也不是第一次碰到,在古典本格里面就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底牌》(Cards on the table)。性格和心理分析很容易使人质疑其严谨性。不过我个人觉得这种心理上的分析本来就只具有概率上的参考性,而作为小说,我们主要是体会从心理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趣味。
但是在小说中进行心理分析,必须有很好的进行心理分析的对象,这对于作者描绘人物的文学功底是个很大的考验。《底牌》里面,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对于现场的各个凶嫌进行讯问性的对话揭示出个人的典型性格特征,有些地方还是有点值得玩味的。但是在这部小说之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似乎不是十分鲜明,许多时候只是在分析案情或是进行推理的时候通过作者第三方的白描式概述来交待人物的性格特征,给人的感觉是为前文不充分的人物描述进行补救,推理的震撼力也因此打了折扣,这就有点类似于侦探在最后推理时才告诉读者其在之前已经掌握了某些线索。
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黄金时期作品。
——————————————
相关内容
情节:New York dilettante Philo Vance decides to assist the police in investigating the death of another man-about-town because he finds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crime of interest and feels that they would be beyond the capacities of the police, even those of his friend District Attorney Markham. Vance investigates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the body was found and reconstructs the crime sufficiently to determine that the murderer is five feet, ten and a half inches in height. Together, Vance and Markham investigate Benson's business associates and romantic interests until Vance manages to pierce the murderer's alibi for the time of the murder and force a confession.
《菲洛·万斯探案集》创下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图书销售纪录,成为一战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硕果仅存的经济奇迹之一,并因此开启了美国推理小说黄金时代。因之改编的电影是同时代最具票房价值的好莱坞电影,布鲁斯、鲍威尔等影坛巨星无不因出演片中主角而名扬天下。
范达因(S.S.Van Dine),美国推理小说之父,《菲洛·万斯探案集》是他惟一的代表作,也是古典推理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他将推理小说中的理性成分演绎到极至,这个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范达因所撰写的《推理小说二十条守则》是推理小说史上最全面、最完整、最严谨的写作戒律,同时也被奎恩等后来者奉为指导其毕生写作的“圣经”。


2007年8月9日星期四

约瑟芬.铁伊《时间的女儿》读后








表面上看起来不像是一部推理小说,但刚开始读了几段之后感觉却不错。已经习惯了欧美推理小说的温吞开场,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但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开场常常是纷繁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之间的八卦琐事,但《时间的女儿》一开始,铁伊却秀出了女性特有的尖刻视角,里面对于各种书籍、人物的评述甚至让我想起了现在比较着迷的美剧《House M।D।》。其虽然不及Dr House的尖酸刻薄、一针见血,但也剥去了许多表面的掩饰。
在品味着这些文字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了故事的主线,虽然也可以说是一个杀人事件,但其不是一个典型的推理故事中的杀人事件,不管是本格、变格、社会、冷硬、新本格等。然而,阅读过程之中的感觉确实最典型的推理过程。一开始,作为一名外国读者,可能会对那段历史感到有点混乱,但一旦进入了状态,你就能感觉到流动的情节之河完全是顺着推理主线的河床在流淌。虽然也有护士、主人公的演员女友等不时溅起的水花来让一成不变的推理之河多了一些摇曳,但是读小说的时候,占据你脑中的就只有推理二字。
具体说到其对于历史真相的推理,主人公借助各种资料,从动机、性格、反常的记载、原先记载权威性的质疑等角度,推到出原先仅仅根据人脸的面像而得出的先验结论。推理的过程十分严密,有翔实的史料,可信的推理,以及多角度的印证,虽然这样得出的结论未必就具有很严肃的史学价值,但是,这却能够让一个推理圈内人士大呼过瘾。
看《时间的女儿》很容易就联想到以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刘心武解谜红楼梦》。其各种证据貌似也很充分,通过这些证据,把一部爱情小说变成了一部政治小说,虽然其学术的可靠性不得而知,却让人感觉很有意思。
刘心武只是拿了一本小说做文章,铁伊确是拿了一段实实在在的历史在做文章。也许作为一个外国人很难体会其叛逆性到底有多到,但是却依然能够让推理粉丝过一把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内容
约瑟芬·铁伊,是古典推理最高峰的第二黄金期三大女杰之一,但走的路子和与她齐名的艾嘉莎·克丽丝蒂、桃乐赛·谢尔丝大大不同,铁伊毫不掩饰她对那种不断复制、下笔如流水的讨好读者作品的厌恶,克丽丝蒂一生出书近百种,谢尔丝也达五十。但铁伊一辈子只写八本推理小说,本本俱在水准之上──否则她如何能以一敌十,和大产量的克丽丝蒂和谢尔丝并驾齐驱,其中最特别的是这本《时间的女儿》。《时间的女儿》在推理小说史上是一部绝对空前也极可能绝后的奇书,不因为它到今天为止仍被美国侦探作家协会集体票选为历史推理的第一名作品(第二名是安博托·伊可的响档档名著《玫瑰的名字》),而是因为它雄大无匹的企图、写作方式及其成果。一般而言,历史推理所做的仍是虚拟的演义方式,借用历史的某一个时段、人物、传说或事件材料,作家丢进一则犯罪故事,试图由此产生化学变化,好碰撞出不同趣味的火花,但《时间的女儿》不是这样,它不躲不闪不援引“小说家可以虚构”的特权,正面攻打一则几乎不可撼动达四百年的历史定论。这需要胆识,胆子+学识──有造反的胆子不够,还要有足够支撑的丰硕学识。




2007年7月31日星期二

奥希兹《角落里的老人》读后


作为短片推理故事集,节奏上比布朗神父明快许多,玄虚的成分少很多。不过,由于其属于安乐椅侦探的范畴,角落里的老人获取案件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法庭的审判,我个人觉得法庭审判的描述是有点枯燥的,特别是对于成为必须在一部以不可能犯罪桥段闻名的推理故事集的每个案子的陈述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布朗神父在这方面可能更加有情趣一点,虽然有时候也更玄乎一点。
对于里面每一个案子的具体手法,看多了推理小说的人应该不会感到特别的震撼,这些手法是许多长篇案子中的经典桥段,而且在许多长篇中,这些桥段会被作者过度包装,众多变格的诡异情节以及纷繁的人物背后,真正的诡计也就那么一点货色,而在《角落里的老人》中,这些诡计的真相很快就在每一部短篇的结尾呈现。这是短篇小说的有点之一,当然,我更喜欢长篇,可能因为长篇可以让人有更长时间体味那种悬疑的感觉,以及进行自己的猜测。
这部短篇集的推理当然谈不上太严谨,不过感觉有几部还是可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内容:
奥希兹女男爵(1865年~1947年),英国女作家,出生于匈牙利,曾求学于布鲁塞尔、巴黎,16岁移居伦敦专攻艺术。
1905年,奥希兹发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冒险小说《红花侠》(The Scarlet Pimpemel),在文坛初露光彩;以后又陆续创作相关系列小说达40本以上,使其居于20世纪最受欢迎的通俗文学作家行列。
角落里的老人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安乐椅神探”的元祖,是“不行动的神探”。
角落里的老人是位坐在咖啡馆一个角落里的怪人,成天无所事事,看看报纸,骂骂世人愚笨,手上不停地把一条细绳结成各种结,然后又将它解开。他既不是公家警探,也不是私家侦探,只是个“场边评论家”,只根据公众皆可获得的资料(主要是报纸的社会版新闻),通过逻辑推理,判断出疑案的真相。
角落里的老人对“社会正义”似乎无动于衷,他无意伸张正义,在咖啡馆指出元凶之后,他或者赞赏罪犯的智慧,或者嘲笑执法人的愚蠢,最多只说:“吊死他!”但从不行动,也不将真相向警方揭露。
《角落里的老人》纯属思辨式的“解密破案”的心智游戏。

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

卡尔《耳语之人》读后(涉及情节)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竖排繁体台版书,也是我看的第叁本卡尔的小说。卡尔的小说最大的看点当然是密室了,我喜欢卡尔的小说,但却不是被他的密室吸引。看过的第一本卡尔小说《三口棺材》,喜欢的是它的细节布置,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密室讲义。看过的第二本是《绿胶囊之谜》,喜欢那虽不华丽但精巧的骗局。第三本就是这部《耳语之人》。
小说里面有两个案子,我觉得做的比较出色的是第一个案子的公平。
第一个案子是个标准的密室案件。密室的设计我觉得不算很新鲜。不过留有了足够的推理线索。比如雨衣、手杖、装钱的包等。虽然有些线索有点淹没于感性化的叙述语言之中,比如雨衣,有些描述性的形容词很难被看作是有定性依据的凭证,比如装钱的包的大小,但是,相比较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中庞杂的人物和若即若离的对话,或者是艾勒里.奎恩小说里对于细节的冗繁呈现,这些线索已经算是很明显了,不过我还是没有推理出真相,呵呵。不过这种线索的显著性和推理的直接性前提下的真相的隐藏性正是推理小说的本色魅力之一(相比较与华丽的诡计或者是诡异的氛围)。
第二个案子感觉还好,作为非主打的案子很好地胜任了其角色。
这部小说的行文似乎比较舒缓,抒情的基调贯穿始终,我觉得有点像有些日本推理的风格,不过还好其没有许多扭曲的东西。
————————————————————————————————
相关资料:
开放的密室、诡妙的杀人手法。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2006年首推代表作。荷渥一家是居住在法国一处小城郊区的英国人,夫妇俩非常溺爱独生子哈利,直到布鲁克.荷渥的新秘书费伊.瑟彤出现,一家三口原本平静的日子开始起了变化。哈利疯狂地爱上费伊,就在他们准备结婚之际,却传出费伊和人有染的流言,布鲁克决定要以二千镑的代价收买费伊,希望她能离开自己儿子。谈判当天,布鲁克却被人发现死在约定见面的塔楼上,背部留有致命的刀伤。诡异的是,根据案发现场状况,布鲁克是在不可能有人接近他的情况下被刺死的,凶手会是前往谈判的费伊吗?五、六年后,迈尔斯.汉蒙德和芭芭拉.摩尔在“谋杀俱乐部”的聚会中,听芮高德教授讲述这段悬而未决的往事,没想到在当天晚上,费伊.瑟彤这位红发女子再度现身。卡尔《耳语之人》读后(涉及情节)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竖排繁体台版书,也是我看的第叁本卡尔的小说。卡尔的小说最大的看点当然是密室了,我喜欢卡尔的小说,但却不是被他的密室吸引。看过的第一本卡尔小说《三口棺材》,喜欢的是它的细节布置,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密室讲义。看过的第二本是《绿胶囊之谜》,喜欢那虽不华丽但精巧的骗局。第三本就是这部《耳语之人》。
小说里面有两个案子,我觉得做的比较出色的是第一个案子的公平。
第一个案子是个标准的密室案件。密室的设计我觉得不算很新鲜。不过留有了足够的推理线索。比如雨衣、手杖、装钱的包等。虽然有些线索有点淹没于感性化的叙述语言之中,比如雨衣,有些描述性的形容词很难被看作是有定性依据的凭证,比如装钱的包的大小,但是,相比较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中庞杂的人物和若即若离的对话,或者是艾勒里.奎恩小说里对于细节的冗繁呈现,这些线索已经算是很明显了,不过我还是没有推理出真相,呵呵。不过这种线索的显著性和推理的直接性前提下的真相的隐藏性正是推理小说的本色魅力之一(相比较与华丽的诡计或者是诡异的氛围)。
第二个案子感觉还好,作为非主打的案子很好地胜任了其角色。
这部小说的行文似乎比较舒缓,抒情的基调贯穿始终,我觉得有点像有些日本推理的风格,不过还好其没有许多扭曲的东西。
————————————————————————————————
相关资料:
开放的密室、诡妙的杀人手法。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2006年首推代表作。荷渥一家是居住在法国一处小城郊区的英国人,夫妇俩非常溺爱独生子哈利,直到布鲁克.荷渥的新秘书费伊.瑟彤出现,一家三口原本平静的日子开始起了变化。哈利疯狂地爱上费伊,就在他们准备结婚之际,却传出费伊和人有染的流言,布鲁克决定要以二千镑的代价收买费伊,希望她能离开自己儿子。谈判当天,布鲁克却被人发现死在约定见面的塔楼上,背部留有致命的刀伤。诡异的是,根据案发现场状况,布鲁克是在不可能有人接近他的情况下被刺死的,凶手会是前往谈判的费伊吗?五、六年后,迈尔斯.汉蒙德和芭芭拉.摩尔在“谋杀俱乐部”的聚会中,听芮高德教授讲述这段悬而未决的往事,没想到在当天晚上,费伊.瑟彤这位红发女子再度现身。


2007年7月15日星期日

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泄底)


基本上,这部小说解谜部分主要的看点就是一个密室,以及对于这个密室的两种解答。第一种解释其实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不知道是谁抄谁,我之前在《侦探学园Q》里面的一个案子里面看到过的,不过这个诡计也不是作为那个案子的主要诡计,这个诡计虽然很精巧,但是惊奇性不够,所以在《侦探学园Q》的这个案子之中,主要的诡计和推理更加令人叹服,所以这个诡计只是作为非解答篇的某一集的主要看点而已。当然,在这部小说里面,这个诡计也不是正解,不过正解让人看了不是很畅快。因为我还就没接触物理了,不是很理解那个四十五度角设置的难度以及必须设置为接近于零度的必要性,加上手法本身几乎也可以归类为线式的机械密室,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冲击力。反而第一个有点心理上的密室手法,虽然不够华丽,但却小巧而值得玩味,我反而觉得是不是应该把这两个解答倒一倒。
至于其它的一些手法,比如人的调包等,也没什么新鲜的。
当然还有很令人注意的一点就是动机,呵呵,有人说牵强,有人说是在想不到,反正看日本的推理,很少去太在意动机的。其实这部小说的动机其实还不是太超出常理,只是有点过激或者是采用的手段不合适。



——————————————————————————
相关:
东野圭吾(1958-) 出生于日本大阪,大阪府立大学毕业。 1985年以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得奖作《放学后》出道。

2007年7月11日星期三

京极夏彦《姑获鸟之夏》读后(微涉情节)


说实话,看了之后有点后悔了。要不是看过一些赞誉有加的评论,我可能看了第一章就不打算继续看下去了。


第一章一开始,京极堂就开始他那些或是似是而非、或是与妖魔鬼怪乱神怪力有关的故弄玄虚冗赘言论。那些似是而非的长篇大论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甚至还有量子力学(对于作者在这方面的叙述感觉有点好笑),作者通过对于这些方面表浅的理解,敷衍出大段大段极尽玄虚为能事的填充段落。当然还有那些贯穿於整篇小说始末的日本民俗学中的妖魔鬼怪具细的列举和详细的介绍,时不时的打断已经被冗长的篇幅消磨得趣味殆尽的解谜情节,让人真的不想继续读下去。


还是回到解谜的方面吧,小说简介里面将案情的内容介绍的十分诡异,让人很想知道作者如何在本格的框架内进行圆场。不过随着阅读时情节的进展,以及那些因为与情节有些关联而肆无忌惮地随意蔓延的玄玄乎乎的填充段落的提示,很容易就将可能的真相归结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比如心理因素等,因为京极堂时刻不忘向你念叨这一方面。这就像你看到一部密室小说中,现场的描写中涉及许多小道具,那你基本上就可以推测这是一个机械密室,虽然你可能不能马上构想出作者所设计的那个密室机械来。当然还有一些细节,读过点推理的人都能察觉,比如孕妇肚子出事前的屏风等,很容易让读者察觉诡计的底细。


有人说小说中涉及的多重人格等心理因素因为超出了常识的范围之外,所以小说解密部分的公平性有点受到质疑。不过我觉得,作者已经多次甚至是多得让人有些厌烦地介绍了这方面的内容,不能说不公平。有人之所以看了不是很爽,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用多重人格等心理因素来解释那些被包装得极具神秘性的谜题,对于作者来说有点暧昧地越界了。我觉得这和使用叙述性诡计、或者是侦探是凶手等情况很类似。记得看过一部电影《Identities》(《致命ID》),前面的情节很具有悬念,最后的解释就是多重人格,许多人大呼过瘾,我觉得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本小说虽然没有做得这么过分,不过也有点这种性质。


2007年6月16日星期六

安东尼 伯克莱的《毒巧克力命案》读后(泄露谜底)




过很多介绍,很心动地开始看了安东尼·伯克莱的《毒巧克力命案》。有文章认为其是最"推理"的推理小说。在地铁和等候他人的零散时间之中,看完了这部小说。


小说开场很干脆,简洁地叙述案情,接下来就是六个人分别推理出真相,看起来似乎很爽的,不过看下来却感到失望。


说是推理,但感觉解释猜测。一方面,抓住一个证据後,很随意地演绎出一种可能性,并且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唯一的。另一方面,对凶嫌进行心理分析的时候,过于绝对。比如对于性别等的推测。


所以,对于相同的证据推演出相反的结果,也就不奇怪了。但感觉作者还在拿这一点在卖弄。


其实,阅读推理小说时,对于推理的严谨性许多时候并不是那么苛求的,只要有一两处亮点,我就会觉得小说很棒。这些亮点可能是诡计,也可能是推理。不过这部小说的卖点就是推理,一个案子的六个不同推理,整个创意不错,但是稍微仔细看一下每一个推理,就会觉得都是些没头没脑的即兴猜测,有时候,小说写道里面的人物都对与某人推理的严密性感到赞叹,对于推理结果的无可辩驳性表示认可,对于该结论与其它结论的矛盾性的时候,我就觉得好小,那根本就不算是推理。


小说里面写道受害人的丈夫说其妻子和他打过赌,但是根据受害人的性格,推断丈夫在撒谎,于是根据这一点以及其它一些线索,推理出丈夫是凶手。后来,另外一个人又说也有可能丈夫说的是实话,因为有某些心理因素起作用。其实,前一个推断本身就过于武断,也许根据其它的一些线索,可以认为凶手是丈夫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根据受害人的性格而作出的推断本身只能是一个启发性的提示,而不能作为重要证据。


其实后面的有些推理还是有点意思,不过有些简直和臆测没什么区别。也许许多安乐椅侦探也是如此,但是那些小说并不是拿严密推理本身来作为卖点的。


相关资料:


一位先生在他经常流连的私人俱乐部里,得到一盒别人寄给他朋友的巧克力,他带回家之后,他的太太吃了巧克力却被毒死了(包着酒的巧克力里被巧妙的换了毒药)。这是谁下的手?为了什么?目标是要谋杀那位收到包裹的朋友,或者是死者的先生,还是死者她本人?受害人之死是意外的牵连,还是蓄意的规画?又如何可能规画?警方侦办这个奇特的案件,立刻陷入了胶着,毫无线索与头绪,不得不求助于一个由各种爱好推理艺术人士组成的业余社团「犯罪圈」(Crime Circle)来帮助查案,不料其中六位推理小说迷竟分别找出六个完美的推理结论来;六个不同结论都能有效解释案情,也就是都能合逻辑地「破案」,但事实真相只能有一个,哪一个推理才是真相?或者都不是,事实另有面貌?



2007年6月10日星期日

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话剧《捕鼠器》观后




我之前是看过原著的,不过在观看之前几乎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不过当话剧开始后,那些真人化的细节逐步让我回忆起了看小说时的感觉,并且很快想起了凶手是谁。
看话剧的一个好处就是不费劲,用不着可以去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因为舞台上每个人的形象已经很鲜明了。不过相比较我看原著时候的感觉,舞台上的形象似乎太鲜明了一点,有时候甚至觉得表现地有点过了。看推理悬疑作品喜欢沉浸在那种悬疑的气氛之中,虽然不喜欢太过于压抑,也可以接受有些插科打诨,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希望保持那种令人屏息的猜疑气氛。不过小剧场舞台上每个演员都在很卖力的表演,感觉完全放开了,贾尔斯似乎很容易冲动,这好像和我在读原著的时候的印象不是很一样,好像印象中他不是这么张扬,是属于那种不引人注意,不会被人怀疑,但一旦被指出,就会让人感觉许多疑团都会应验的人物,而现在的版本中,他似乎只是一个爱家爱妻子的好男人;克里斯多夫的戏谑表演也不用多说了;帕拉维西尼的表演也很有意思,不过我觉得他应该将他那种滑稽倾向的表演稍微收敛一点,因为适度的戏谑油滑会让人对角色不信任,会怀疑这个角色就是凶手,但是过度戏谑之后,观众好像就忘记了去猜疑,悬疑的气氛就减弱了。倒是凯斯薇尔的悬疑氛围营造得比较好。不过她和莫丽是不是表现出的令人生疑的背景似乎让人觉得也有点过头,也可以稍微受收敛一点。梅特凯夫少校倒是很符合悬疑氛围。
可能是大剧场中表演会因为空间太大而削弱效果而小剧场中封闭的空间可以让人以自然的距离体味演员的表演。
不过观看的过程确实是一种享受,不用去记人物,不用去关注地点,只要看着谋杀在眼皮底下发生就可以了,呵呵。
————————————————
相关资料
《捕鼠器》是阿加莎·克莉丝蒂著名侦破名剧。
说起文学领域最有名的侦探小说作家,创造福尔摩斯的柯南道尔和大侦探波罗的阿加莎·克莉丝蒂无疑会立刻进入人们的脑海。与柯南道尔擅长抽丝剥茧的推理分析相比,阿加莎更擅长情节的铺陈、悬念的营造。无论是《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还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在她笔下睿智侦探的带领下,读者得以心惊胆战却又欲罢不能地一步步接近罪案的本质。记得曾有一次,在她的一部小说连载期间,英国女王就因急欲知道凶手而亲自向阿加莎询问,而阿加莎则微笑着回答:“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还没弄清楚呢,陛下。”   1971年阿加莎受封为英国女爵,史上因写侦探小说而受封的唯一人,当她于1976年1月12日过世时,她是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最畅销的侦探小说作家,她的英文侦探小说大概卖超过十亿本,其它四十多种语言的翻译版也卖超过十亿本,超过她的只有圣经和莎士比亚的著作。   阿加莎也小说写作之余也创作了不少话剧剧本。在所有阿加莎的剧作中,1952年11月25日在伦敦首演而现在仍在上演的《捕鼠器》(Mousetrap)无疑是最出名的,也是史上公演最久的戏剧。这出由阿加莎写的经典谋杀推理剧,1952年11月25日首演。《捕鼠器》原名《三盲鼠》,是克莉丝蒂1947年写的30分钟广播剧,以庆祝当时玛莉皇后80岁大寿。这个剧适合大众口味的侦破剧既幽默又惊险,轻松而构思很巧妙。故事层层展开,观众急于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却又猜不到下一步会怎么样。
该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48年冬天,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伦敦西二区鸽子街二十四号发生了一起凶杀案。现场线索表明杀人犯已逃亡蒙克斯威尔。就在这个傍晚,在刚刚开业的蒙克斯威尔旅馆里,年轻的雷斯顿夫妇迎来了五位奇怪的客人,凶手在其中吗?危险还存在吗?次日下午,博可夏警察局的警官屈洛特也来到旅馆,他带来了更可怕的消息……  
《捕鼠器》写下全球最长命的戏剧纪录,直到现在仍演出不辍,光是伦敦就有1000万人以上观赏过。自首演来,参与的演员超过320人。迄今为止,这部剧已上演了超过五十年,演员阵容也几经更换,可仍场场座无虚席。

2007年6月5日星期二

高木彬光《破戒裁判》读后


之前看多高木彬光的《能面杀人事件》,其是一本典型的本格派推理,虽然不是很喜欢。原先一位这本《破戒裁判》也是走本格路线的,不过发觉是比较社会派的,不过偶尔换换口味,也看了一下。


案件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当涉及到人物行动背后的原因的时候,涉及到了日本当时的社会中所存在的歧视问题,这种歧视我其实是第一次接触到,不过面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歧视,理解小说中的新平民歧视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小说中对于一些伦理问题的用词感觉很直露和张扬,让人感觉和法庭公堂的气氛有的不搭调,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本就如此。


这应该可以算是一部公堂派的推理小说,里面介绍了当时日本的一些司法制度,也有控辩双方的辩论,不过可能一开始案子感觉就像一件普通的多角纠葛事件,而后来出现的新平民歧视虽然能够理解,但由于地域、时代等原因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不是很容易,所以那些慷慨陈词也不是觉得那么有震撼力。


也是这就是本格推理的魅力所在,谜题中智慧的魅力的时代和地域差异性,相对于社会派来说,是比较小的。而且多数人读推理小说也主要是为了享受推理的理性乐趣和意外性的惊愕震撼,如果小说的内容能提供除此之外的一些分享,比如人性的思考、社会的弊端等,这些可以算作是额外的收获。但是最主要的阅读乐趣还是在于本格的赏玩。


——————————————————————————
相关资料
破戒裁判高木彬光,一九二〇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市,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推理小说作家之一,在日本推理小说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处女作《刺青杀人事件》于一九四八年发表,颇得好评,作者从此就开始走上了职业作家的生活道路。

《破戒裁判》可以说是高木彬光的代表作,发表于一九六一年,它的问世,为推理小说开辟了法庭题材这一新的领域,而且它是法庭小说中的拔群作品。它借用日本著名作家岛崎藤村的名着《破戒》,冠在作品名称的前面,既与作品内容紧密相关,而且也有其深刻的含义。通过“破戒”的提名,使作者反对对部落的差别待遇,同情部落民的悲惨境遇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辩护律师的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律师在诉讼案件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对法庭的情景,描写得细致、生动,使读者颇有身临其境之感。